续篇 人性22

大家应该都听过“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它就出自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着作。韩非子曾说,想要用古代的方法来治理现代社会,基本上就是如同守株待兔般的愚蠢行为。

那么,法家认为应该怎么做呢?要想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就必须用法令来取代礼仪。你瞧,在那个时代,各个国家都盛行变法。只要哪个国家实施变法,哪个国家就会变得强大起来。像商鞅、李悝、吴起、申不害等法家人物,就在那个时代登上了政治舞台。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行法家思想,君主必须懂得运用诡诈之术来掌控他人。这就是法家的“三宝”:法、术、势,分别指的是法令、权术和局势。帝王的驭人之术便是从这个时代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

说来有趣,法家人物在本国往往不太吃香,不管是商鞅还是李悝,都是在别的国家干出了一番事业。这是因为皇帝需要那些来自法家的官员在本国没有什么根基,只有这样才便于使唤。要是君主重用本国的法家人物,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根基,而且这类人对法术势了解颇深,很容易成为君主畏惧的对象。那些远离家乡的人,就像四处漂泊的浮萍,独自一人,他们所有的荣耀、耻辱、财富和地位都依赖于君主,君主最喜欢这样的人了,所以法家人物只能在别的国家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好比很多企业想要进行变革的时候,都会找外部的咨询团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怕得罪人,又不在公司上班,不用天天和公司里的人打交道。

接下来我们说道家。不管儒家和法家是怎么想的,在源自荆楚大地的道家眼中,他们会觉得中原人实在是太钻牛角尖了。道家认为这世间的东西就那么多,没什么可争来抢去的。这种豁达的态度在庄子的一个故事里体现得非常到位!

庄子有个朋友叫惠施,在魏国当宰相。庄子路过魏国的时候,打算顺便去看看他。结果有人向惠施打小报告,说庄子这次来就是想取代他宰相的位置。惠施听了之后特别紧张,马上命令手下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搜捕了三天三夜,就想把庄子赶走。庄子听说了这件事,就主动去见惠施,还给他讲了个故事:说有一只凤凰从南方飞往北海,一路上,要不是梧桐树,它就不会停下来休息;不是竹子结的果实,它就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它就不喝。结果半路上遇到一只猫头鹰刚捡到一只死老鼠,猫头鹰一看见凤凰,立刻就想把凤凰吓走,生怕凤凰抢了它的死老鼠。

讲完这个故事,庄子看了惠施一眼,说:“你现在这么大张旗鼓地搜捕我,你觉得我看得上你这个宰相的职位吗?”说完,庄子就飘然而去。道家人物的这种气度,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要知道,惠施也不是个一般人,“学富五车”这个成语,说的就是惠施。

所以关于道家,我们也不用再多说什么了,这个故事已经足够体现出道家的气度和洒脱。那么在道家看来,人世间的事情到底该怎么处理才能好呢?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老子,他会反问你:“折腾什么折腾,最糟糕的就是你们这些非要搞事情的人。”

你们以为自己这样瞎折腾就能把世界变好,可世界恰恰就是被你们这样搞坏的。道家认为,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放下这种非要搞出点事情的念头。顺其自然,让世界和百姓自由自在地发展,事情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你看那大自然,几千上亿年都没人管过,不也好好的吗?这就是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说白了就是这三种思想在起作用。那么儒家、法家、道家在企业中应该怎么运用呢?

首先第一步,我们要了解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儒家、法家、道家分别是怎么运用的。要是我们能搞清楚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帝国是如何运用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那我们就能很好地把这三种思想运用到我们的企业当中。

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大大小小有几百个国家都在打仗,其中比较大的有七个国家,也就是齐、楚、赵、燕、韩、魏、秦。我们都知道,最后是秦始皇打败了其他国家,完成了大一统!

我们先来说说秦朝为什么能够统一中国。在当时那个时代,战争的规模非常大,对于各个君主来说,提高国家的战争效率就成了国家最重要的战略。那么儒家、法家、道家,哪一种思想更能提高战争效率,君主就会采用哪家的思想。

毫无疑问,法家在提高战争效率方面是最有优势的,儒家显得太迂腐了,道家又追求出世。法家告诉君主,传统已经没什么用了,咱们得变,想要富国强兵就必须得变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当时的国家,在没有变法之前,一个人的身份高低都是由血统决定的,也就是说贵族世世代代都是贵族,穷苦百姓世世代代都是穷苦百姓。这样一来,就没办法激发人们想要打仗的欲望,尤其是没办法激发底层老百姓的欲望。所以法家认为,应该把它改成身份的高低由你从战场上带回来的敌人的数量决定,血统的标准得往后靠。这个机制一出来,可太厉害了,它能够激发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打仗,战争的效率大幅度地提高了。

法家的这一套理念一经出现,各国便纷纷兴起了变法之风。

魏国是率先开启变法的国家,那场着名的李悝变法意义非凡。在变法之前,魏国的实力实在是不值一提。然而,变法之后,魏国迅速崛起,一跃成为超级强国,甚至把当时尚未进行变法的秦国打得节节败退。其他国家见状,意识到若不变法便难以在乱世中立足,于是也纷纷效仿,开始推行变法。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的先发优势逐渐消失。

魏国走向衰败,外部因素固然存在,但魏惠王的决策失误也难辞其咎。他拒绝了当时在魏国谋求发展的商鞅,致使商鞅转投秦国,进而有了影响深远的商鞅变法。

秦国将法家的理念运用到了极致。尽管秦国是战国诸国中最晚实施变法的,却后来居上,最终实现了天下一统。由此不难理解,在百家争鸣的思想交锋中,法家为何能脱颖而出。

然而,秦国在统一天下后,依旧延续法家的治国逻辑,仅仅过了十余年便走向覆灭。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秦国推行商鞅变法,核心目的在于提升战争效率,说得直白些,就是依靠对其他国家的掠夺来壮大自身。

当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后,再无他国可供掠夺,而朝廷的开支依旧庞大,臣子们也渴望建立军功。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只能将掠夺的对象转向本国百姓。这种统治方式显然难以长久维系,所以大秦帝国在秦二世时便宣告灭亡。

随后进入楚汉相争的时期。西楚霸王项羽在夺得天下后,做出了分封诸侯的决策,这一举措实则颇为愚蠢。不妨设想一下,项羽分封诸侯后,各路诸侯再度并立,对于这些诸侯而言,法家那套通过战争掠夺资源的逻辑又有了用武之地,因为他们又可以对其他诸侯国发动战争以获取利益。

最终的结局我们都很清楚,刘邦成功击败各路对手,再次实现了天下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