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子罕看到智宵面露迟疑,哪能不知道怎么回事,无非就是有点趁火打劫的意图在内。
“晋使,此盟约已是寡君诚意。”子罕说道。
智宵听到笑了笑,露出可信可不信的表情。
要不是刚刚站错队,再来也是宋国的确需要一个靠山,宋国怎么可能答应之前每年在粮食上的八万石的数额。
卫国那边的情况也是宋国的这种考虑,输了就是要识相的服输,哪怕付出的代价有点大,省得再次遭到殴打。
这种情况不是永久,过上几年就会要求重新拟定盟约,或是视晋国的现状决定还要不要继续履行盟约。但凡晋国的状况不好,列国的上贡肯定是要停了。
智宵想了想,说道:“若是宋国面临入侵,我军前来驰援需贵国提供粮秣供应,上贡数额则如新拟盟约这般。不知贵国意下如何?”
子罕一下子沉默了。
不管怎么变,宋国每年都要付出几百万斤的粮食,哪怕是以豆类为主,压力方面真的是相当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怎么说呢?比如一支万人的部队,每天消耗的粮食应该在四万斤粮食左右,一个月消耗的粮食就是一百二十万斤。
一人一顿吃两斤,这么夸张的吗?问题是现在的人很少能吃到油水,再来是几乎没有菜色配饭,一顿吃两斤已经是非常克制,一旦是放开了吃,吃上三五斤都能吃得下。
士兵服役的时间一般在三个月以上,每年不会超过七个月,以五个月的服役期限来算,一支万人部队就要消耗六百万斤的粮食,超过十万石的数量!
宋国爆发战争,晋国那边派遣军队前来支援,不可能只派出一万人规模的部队,怎么都需要三万以上。
这么看,宋国每年上贡十二万石够什么?相反晋国要亏进去二十多万石的粮秣,并且还没有计较交战之后产生的伤亡,其它物资上的耗费。
霸主国可能收上几年的上贡,随后在一次支援附属国的过程中全投入进去,乃至于亏损更多。
所以了,霸主国收取附庸国的上贡,期盼的是不要发生战争。
宋国明知道极可能会爆发战争,给予的上贡额度却是那种数量,总的来说就是诚意不够啊!
子罕沉默了很久,重新开口时,问道:“不知伯国出兵,兵力可来多寡?”
智宵反问道:“贵国以为楚国或吴国进犯,兵力将有多寡?”
一个问题,直接把子罕干得继续沉默了。
那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有很多往常的例子能够以史为鉴。
楚国进犯宋国,历来没有少过五万的兵力,楚国强盛时期甚至时常派出十余万大军攻打宋国,考虑到楚国近来很是衰弱,明年进犯宋国应该不会兵力太多,可是也不会少于五万。
吴国正在迅速崛起,哪怕仅是为了表现给天下诸侯看,一旦决定出兵的话,吴国怎么也要拉出更可能多的部队用来展现实力吧?
只是,吴国的体量就摆在那里,他们跟楚国打生死存亡之战,最多也就动用七八万的兵力,进犯宋国应该不会超过这个数字。
以楚国出兵五万,吴国出兵七八万,合起来就是十二三万。
宋国进行防御作战,自己能够征召出六七万军队,向晋国求援当然希望晋军来得越多越好,不对吗?
智宵的那个问题很实在,宋国希望晋国出兵越多越好,晋国倒是能拉出十五万大军支援宋国,可是总不能让晋人流血、流汗又把老本亏进去吧。
这里有一个问题,士兵服役……也就纳赋是在抵消正常交税,西方俗称交血税,压根不用晋国或各个发出征召令的家族提供武器装备以及担负后勤供应,哪怕亏损也是进行纳赋的人自行负担,是不是?
为什么智宵还一再计较额度方面的问题?
因为士兵纳赋,本身就是免除了应该交纳的税,等于说国家和各家族发出征召就要损失了一笔。
再来,一旦士兵服役的时间超过三个月,往后就需要国家或各家族来承担士兵的后勤,征召的士兵数量越多,国家或各家族的付出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