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三年冬,河南大地在旱灾与饥荒的双重肆虐下,呈现出一片死寂。干裂的土地纵横交错,宛如一张张绝望呼喊的嘴,诉说着无尽的苦难。
就在这黯淡无光的时刻,李自成率领蛰伏已久的义军,如同一股汹涌的狂飙,强势突入河南。
彼时,他的兵力虽仅数千人,但心中却燃烧着改天换地的熊熊烈火,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片饥民遍野的土地。
李自成心里清楚,想要在此地立足并发展壮大,赢得民心是首要任务。
抵达河南后,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开仓放粮。
消息一经传出,四方饥民如同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
发放粮食的场地人潮涌动,衣衫褴褛的百姓们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希望之光。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双手颤抖着接过粮食,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地说道:“李闯王,您就是俺们的救命恩人呐!”
李自成见状,急忙上前将老者扶起,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父老乡亲们受苦了,这都是朝廷无道,才让你们遭受如此大难。我李自成发誓,定会为你们讨回公道!”
开仓放粮只是第一步,随后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响亮口号。
这四个字,犹如一道惊雷,在百姓心中炸响。
在那个土地被豪强肆意兼并、赋税沉重如猛虎的黑暗年代,“均田免赋”无疑为百姓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好生活的大门。
百姓们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无数青壮纷纷投身义军,李自成的队伍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
谋士宋献策此时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精通天文地理,善于揣摩人心。
一天夜里,宋献策神色神秘地找到李自成,说道:“闯王,我夜观天象,发现荧惑守心,此乃改朝换代的征兆。咱们可借此机会大肆宣扬,顺应天命,推翻明朝。”李自成听后,沉思片刻,缓缓点头应允。
于是,“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语在民间悄然传开。
百姓们本就对明朝的腐朽统治怨声载道,听闻此谶语,更觉得李自成是上天选定的真命天子,对义军的支持愈发坚定。
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李自成开始着手整顿军纪。
他深知,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才是赢得天下的根本。
于是,他颁布了一系列严苛的军规,严禁士兵抢掠百姓财物、骚扰妇女。
有一次,一名士兵在集市上强行拿了一位老妇的布匹,李自成得知后,当即下令将其斩首示众。
此事传开后,全军为之震动,从此,义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们纷纷箪食壶浆,热烈欢迎王师。
在河南,李自成接连取得了几场关键战役的胜利。
其中,与明军悍将傅宗龙的襄城之战最为精彩。
傅宗龙率领数万明军,气势汹汹地杀来。李自成巧用诱敌之计,先佯装败退,将明军引入襄城附近的埋伏圈。
待明军全部进入包围圈后,李自成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喊杀声震天。
明军顿时乱作一团,傅宗龙虽奋力抵抗,但终究不敌,被义军生擒。
此役,李自成不仅歼灭了大量明军有生力量,还缴获了无数粮草辎重,声威大震。
崇祯十四年春,李自成将目光投向了洛阳。
洛阳是明朝福王朱常洵的封地,朱常洵富可敌国,却对百姓的死活漠不关心。
李自成率领义军将洛阳城团团围住,城内的福王吓得瑟瑟发抖。
经过一番激烈的攻城战,义军终于攻破洛阳城。
李自成冲进福王府,只见府中金银财宝堆积如山,而城外的百姓却在忍饥挨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