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蛰伏(二)

崇祯十一年,暮春时节已然来临,但那料峭的春寒却依旧如无情的恶魔一般,在陕甘大地上肆意地肆虐着。

寒风呼啸而过,吹得草木瑟瑟发抖,仿佛也在为这片土地所遭受的苦难而哀叹。

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李自成率领的义军却已经陷入了绝境之中。

此前与官军展开的数番激烈恶战,使得这支原本士气高昂的队伍遭受了重创。

营帐之内,弥漫着一股沉重而压抑的气氛,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起来,让人感到几乎无法呼吸。

李自成面色凝重,他背负着双手,眉头紧紧地锁在一起,像是被一把无形的枷锁束缚住了思绪。

他迈着沉重的步伐,在帐中不停地来回踱步,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艰难和犹豫。

透过营帐的缝隙,李自成望向外面那些或躺或坐的士卒们。

他们一个个面容憔悴,满脸都是难以掩饰的疲惫之色;

眼神中更是透露出深深的迷茫和无助,似乎对未来失去了所有的希望。

看到这一幕,李自成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懑。

这些曾经跟随他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兄弟们,如今竟落到如此境地!

他暗自发誓,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带领大家走出困境,重振义军雄风。

“难道我李自成这波澜壮阔、雄心勃勃的宏图大业,竟然就要在这个地方遭遇挫败,功亏一篑吗?”他微微低着头,嘴唇轻动,低声喃喃自语道。

那低沉的声音仿佛从灵魂深处传来,其中饱含着无尽的苦涩和深深的不甘。

多少个日日夜夜,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往昔的辉煌与如今的困境交织在一起的画面。

每一次闭上眼睛,那些曾经跟随自己征战沙场、英勇无畏的将士们的身影便会浮现在眼前;

而睁开眼睛看到的却是现实中的重重困难和敌人如潮水般涌来的压力。

然而,经过漫长的内心挣扎和深思熟虑之后,李自成那颗坚毅的心终于做出了决定——率领众人入川!

那里或许隐藏着新的机遇和希望,可以让他们重新找到一条生路,摆脱当前的绝境。

于是,在一个黎明时分,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李自成带领着他的队伍踏上了前往四川的艰难征程。

五月的天气,已经有了盛夏的影子,阳光炽热而耀眼,大地仿佛被一层绿色的绒毯所覆盖,草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就在这个时节,李自成率领着他那三千余名英勇无畏的部众,与六队祁总管统领的人马成功会合。

夜幕笼罩之下,这支队伍宛如一条沉默的长龙,悄悄地踏入了四川境内。

道路蜿蜒曲折,犹如盘踞在山间的巨蟒,崎岖不平且充满险阻。

士卒们一个个屏气敛息,不敢发出丝毫声响,生怕惊动了附近可能存在的敌人。

他们小心翼翼地迈着脚步,每一步都显得格外谨慎。

清冷的月光如水般倾洒而下,柔和的光芒照亮了士卒们前进的道路,同时也在他们身上勾勒出一道道坚毅而又略带疲惫的轮廓。

这些身影在月色的映衬下,仿佛成了一幅幅古老画卷中的人物,诉说着战争岁月里的艰辛与坚韧。

李自成入川的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轰然炸响在洪承畴的耳畔,惊得他面色骤变,霍然起身,双手重重地拍击在桌案之上。

那力道之大,仿佛要将这坚实的桌案拍出一个窟窿来。

只见他双目圆瞪,眼珠子几乎都要凸出来了一般,怒火熊熊燃烧着,口中怒吼道:“好个李自成,竟然敢逃窜入川!此等贼寇,若不将其剿灭,我洪承畴誓不罢休!绝对不能让他的奸计得逞!”

话音未落,他已然怒不可遏,一把抓起手中的茶盏,狠狠地向着桌面砸去。

只听得“砰”的一声巨响,那精美的茶盏瞬间化作无数碎片,四散飞溅开来。

茶水也溅湿了桌案,顺着边缘流淌而下,形成一道道湿漉漉的痕迹。

然而,洪承畴并未因此而停歇半分。

他略作思索之后,立即下达命令,指派陕西监军道樊一蘅,责令其火速督促副将马科和贺人龙率领官军进入四川展开追击行动。

樊一蘅接到指令,不敢有丝毫怠慢。他迅速集结兵马,整肃军纪,点齐粮草辎重。

随后,这支军队便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前往四川的征程。

一路上,马蹄声响彻云霄,旌旗飘扬遮天蔽日。

士兵们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急速前进,扬起的滚滚尘土如同一条黄龙般蜿蜒伸展,久久不散。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追上李自成,将其一举歼灭!

洪承畴亲自率领着总兵曹变蛟以及王洪二人,马不停蹄地趁着夜色疾驰前往西乡县。

当他们抵达时,县衙之内已是灯火辉煌,亮如白昼。

只见洪承畴面色凝重地将一幅巨大的地图缓缓展开,然后与曹变蛟、王洪一同俯身其上,仔细地研究并商讨起布防的策略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