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身量高,腿又长,穿着也不显矮小,反而儒雅,有书卷气。”

他红着小脸,抿嘴笑道。

隋准捏了捏他的脸蛋:

“又变着法子夸你娘子。”

佟秀嘿嘿两声:

“我说的是实话嘛。”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话,隋准就出门了。

小桥巷距离淮南书院,走路须半个时辰。

骑骡子能快些,三刻钟以内。

但隋准寻思着,一家三口窝在家里,指不定要用骡子办点什么事。

他便选择了早早出门,步行上学。

到书院门口一看,都是人头。

在书院读书,有在书院里头住宿的,也有如隋准这般住在外头的。

但无一例外,每日清晨,都须到门口来,由教谕检查仪容。

读书人嘛,风度须特别讲究。

以前,这一活动在牌坊底下进行。

可最近书院里新立了四句碑,为激励广大学子,院长改了在石碑前检查。

隋准远远瞧见,大家挤在刻有他名字的石碑前面,感觉略带违和。

更违和的是,他走过去时,大家的眼神。

书院来了个插班生,是成阳县三十年来的第一个秀才。

也是学政大人亲口擢升的县案首。

还是门口石碑上,那振聋发聩四句箴言的撰写人。

以上信息,在书院内广为流传。

隋准还未正式上学,便已成为书院头一等的名人。

今日门前人头挤挤,为的就是看一眼,这隋准是何方神圣。

这阵仗,着实把隋准弄得怪不好意思的。

随随便便就碾压别人,他也不想。

被学渣崇拜是学霸的命运,他了解。

他只能昂首挺胸,选择接受瞻仰。

“你就是隋准?”连检查的教谕,也赞赏地看着他。

隋准的县试答卷及狱中创作,都在书院传开了,人人抢着看。

这位教谕只抢到了一篇,但已反复品读七八遍,惊为天人。

如今看到隋准本身,又叹命运不公。

怎么会有人又有才,又有好样貌呢?

检查完毕,隋准赶往课室。

古代的官学亦是按成绩分班的。

乡试中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可入甲班。

次一等的,是增生,编入乙班。

余下便是附生,归为丙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