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军在正面交锋中的阵型就没有变过,摆的都是鱼鳞阵,只是会区分每一个方阵的厚度或薄度。
所谓鱼鳞阵:主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
智宵安排下军列出两彻,其实就是增加了每一个方阵的厚度。
“将主。”赵毋恤问道:“我位何处?”
这个问题不得不问。
新军被安排在下军的左右两侧立阵,有拱卫中军的职责,同时也有担当“镰刀”的机会。
晋军立阵,左矩面向楚军的右阵,右矩则是面向楚军的左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楚军作战历来只会摆出荆尸阵,左右两翼一般以右阵的战斗力最强。
智宵看着赵毋恤,说道:“你与新军将自行协商。”
还能这样?
确实是能那样。
赵毋恤可不想对上楚军的精锐,开始思考怎么忽悠韩庚了。
那个荆尸阵是个什么玩意?名字听着挺唬人,其实就是大军列为四个向后倾斜横队列,战车组全部位于中间,形状看上去像是颠倒的“火”字。
另外,楚军的编制很混乱,只有楚君直辖的“左右广”拥有正式编制,其余都是按照参战贵族的人头来计算。
那一支“左右广”的编制为:五十人为两,百人为卒,十五乘为偏,偏后别有游阙,以三军为正列。
楚军的编制跟周礼制度不同在于没有“伍”“什”,他们的一乘战车包含战车组一共一百名人,比晋军一乘战车含战车组七十五人多出二十五人。
到了楚军“偏”这个军事单位,由“偏将”来作为长官。所以“偏将”这个职位其实就是由楚国首创。
楚国的军事改革比晋国要早,因此是栾书意识到晋军的旧有编制不再适合与楚军交锋,干脆模仿楚军进行改革。
为什么说栾书是进行模仿?
因为楚军的“偏”这个军事单位一共有一千五百名战斗人员,晋军改革之后“旅”从原本的五百战斗人员也增加到了一千五百,与之楚军的可参战人数形成了对等。
春秋时代的军队,“旅”这个军事单位非常关键,每一次交战都是以“旅”来作为基础单位进行调度。
那样一来,一个“旅”本来战斗人员五百名,调一个五百战斗人员的“旅”去跟拥有一千五百战斗人员的一个楚军“偏”交战,几乎可以说是去送菜;调动一个战斗人员为两千五百的“师”去跟楚军的一个“偏”交战又会显得浪费兵力,将一个“师”拆分又会增加指令繁杂度,一个“师”拆剩下的两个“旅”有极大可能被遗忘或是不好填坑。
楚国以一名参战的贵族为一个军事单位,指的是改名贵族无论带来多少参战人员都自为一个单位,大多数贵族麾下的私军并无编制。
那样搞,大贵族麾下的战斗人员多,小贵族麾下的战斗人员少,每一位都会夸大自己带来的人数,吹嘘战斗力的上限,搞得主将着实不好判断每一位贵族到底带来多少军队,战斗力到底又是怎么样。
所以,屡屡就是作为全军的主将根本不知道可以指挥的军队到底有多少,不少楚军主将就是被这么被坑得不要不要的。
楚国的制度又决定自家的人不可能调用去其他贵族麾下,明知道有一个明确的编制更好,可是从楚国立国到楚国灭亡一直没能做出改变。
这么一来,楚军的谁到底有没有能力,变得极好进行区分。有能力的楚军主将会尽力搞清楚自己指挥体系下到底有多少兵力,再对每一个家族的参战部队实力有正确的认知,既是:知己!
当前的楚国早就没有了“左右广”这支建制。
因为“左右广”是从全国挑选精锐,每一名士兵皆要自行准备重甲,其实是穿三层甲,武器搭配一柄短戟,再有一面塔盾,他们就是最好成建制的重步兵,魏氏后来搞重步兵完全是对“左右广”进行模仿。
楚国的“左右广”在那一场“鄢陵之战”遭到重创,主将子重在战败退兵的路上自裁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