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战争当然会产生伤亡,一年多以来折损在交战的晋军数量约有万余,包括战死、失踪以及致残。
如果连受伤人次也算进去,总伤亡记录已经突破十万。这个十万的数字里面,包含重复登记的某人多次受伤。
所以,一场战争呈现的伤亡数字,里面的“伤”可以由同一个人一再重复,“亡”则是只有一次,以“伤”的计数最多。
晋军伤亡统计达到十万,再加上参战的盟友,总伤亡数据达到二十万,仅看这个数据就知道交战烈度一点都不低。
而二十万伤亡中,包括晋军以及一众盟友的阵亡人数,可以考据的数据约一万出头,失踪人数达到四千余,致残人数超过七千。致残人数又累加在“伤”的范围之内。
同时,伤分轻伤和重伤,失去四肢或手掌、脚掌,亦或陷入重伤状态就等于失去继续作战的能力。
失踪?当前极少才会出现逃兵,一旦失踪大概率就是被俘了。
晋国参战的两个满编军团,合起来兵力达到七万五千,一年多的时间过去,剩余可参战人员剩下五万六千左右,折损掉的战力就是战死、致残或处在重伤的状态了。
其余盟友的伤亡数据靠他们自己上报,上报的数据不一定靠谱,一般会往更严重了说。
智宵所知道的是大多数盟友已经不想继续再打下去,不止一次请求退出作战序列,遭到了魏侈的拒绝。
楚军那边是什么状况呢?
“我方俘虏楚军之数约有八千,可计楚军阵亡人数约两万,伤残猜测亦是两万?”魏驹在会议结束之后,主动告知智宵这个信息。
其实,智宵也能问智申,没有来得及问罢了。
魏驹主动告知那个信息,展露的态度就是已经打不下去,主将正在找退出交战的机会。
“白公胜如此善战?”智宵还是这个问题。
晋国面临这种窘境已经是近百年前的事情,后面还真的没有再碰上过相似的情况。
当时是晋国历经晋厉公乱国,一众嬖人……也就是胥童、长鱼骄等人设计谋害了郤锜、郤犨、郤至,致使晋国续赵氏被围攻覆灭之后,晋国陷入最为混乱且危险的时刻。
晋厉公被栾氏之主栾书命令程滑杀死,栾氏背下了弑君的罪名,牵连到了旬氏(含中行氏、智氏、程氏),栾书在不久之后逝世,程氏在随后也被除名。
那一段时间,范氏、中行氏、智氏、魏氏、韩氏和赵氏玩命地掠夺郤氏的遗产,互相之间也爆发了规模不大的厮杀,直至智罃提议迎接在周王室客居的公子周(晋悼公)归国,乱局才算是平稳下来。
现如今,光智氏就能集结出十七万的军队,魏氏、韩氏、赵氏与其余中小家族能够集结的总兵力合起来绝对不低于二十五万。
晋国只是出动上军和新军南下作战,中军和下军还没有动员参战,怎么就打不下去了呢?
难道是晋国的物资储备不足,或是军备的制造速度跟不上消耗?并不是的。
其实就是魏氏不想智氏、韩氏或赵氏过度插手南方,继续跟楚军交战也意义不大,并非是晋国无法增援或是后勤支撑不住了。
现在的问题只有一个,晋国应该怎么体面地退出战争?战场上的晋军不能主动撤退,只能是楚军先撤。因为讲究的是谁先撤谁认输。
智宵决定送魏氏一个人情,说道:“听闻子西异常恼火白公胜私自入侵郑国。”
没错的,那一支楚军本来是为了救援秦国而集结,结果白公胜担任北上楚军的主将,带着主力入侵郑国,仅仅是三万偏师向西北尝试救援秦国。
楚军那一支三万规模的偏师到了“蛮氏”边缘就停下,相隔二十余里与驻扎在三涂山的三万智氏驻军玩起了静坐战争。
关于静坐战争是什么,不用解释的吧?
反正,白公胜只是装装样子要救援秦国,真正的精力用来入侵郑国,然后跟晋军为首的中原诸侯联军对上了。
子西便是楚国当前的令尹,是他将白公胜从吴国劝回国,又是他力主白公胜担任救援秦国的楚军主将。
关于子西为什么推荐白公胜,一开始就让智宵有诸多的猜测。
智宵的猜测之一是楚国本身就想打郑国,拿从郑国获得的收获去弥补在吴国交战的损失,要不然明知道白公胜异常仇恨郑国,为什么还要任命白公胜为北上楚军的主将呢。
说难听点,楚国高层明明知道白公胜因为父亲的死万分痛恨郑国,楚国也不是除了白公胜之外就没有其他可以选的统兵将才,非要任命白公胜担任主将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因为北上的楚军损失不小的关系,遑论楚国君臣之前是什么盘算,由于给予白公胜的命令是率军救援秦国,原本的盘算没有得到实现,完全可以用违抗军令来处置白公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