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荀跞被视为软弱之人,原因在于担任元戎时期无法压制国君。
当时,晋君午有赵鞅这个打手,两人联合起来才形成对智跞的压制。
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就任元戎职位的赵鞅应该保持传统,担负起压制国君的任务,结果给怂了。
结合智跞担任时期赵鞅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可以将赵鞅视为卿大夫之中的叛徒了呢?
“有过一次背叛,晋君午不会再相信赵鞅。赵鞅很清楚这一点,怎么又自绝于卿大夫了呢?”极可能很多人是这么想的。
晋君午当然不会再信任赵鞅,可是赵鞅进行服软,不排除两人进入到互相利用的相处模式。
其实,卿大夫之间的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对抗的同时进行合作。
知道晋国的传统艺能是什么吗?长篇累牍的史书就显示出一点:内斗!
惯于内斗的晋国却是能够长久称霸,不得不说的是显得同一时期的各诸侯国有点不行。
晋君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心情愉快地退场了。
“仇由一地如何安置?”赵鞅无视了众人各种目光,问道。
智宵与魏驹对视了一眼,他们之前已经与各自的家主进行过商讨,得出的结论都是不打算占有仇由。
魏氏的未来重心在南部。
智氏未来的重心在西部。
两个家族不打算再多添一块飞地,智氏还要顾虑将赵氏逼得太狠带来的意外。
可能是刚才表现不好的关系?赵鞅不想再激怒智氏与魏氏,主动说道:“我欲得‘仇由’地,愿割土置换。”
这件事情不与韩氏关联,韩不信和韩庚也就主动站起来告辞。
智申和魏侈出面与赵鞅沟通,很快就协商完毕。
新占的“仇由”地尽归赵氏所有,赵氏拿出“赵”地的一部分跟智氏和魏氏交换。
赵鞅为了避免争执,很主动地按照面积大小进行置换,源于“赵”地城邑、村落和开发度较高的关系,哪怕置换的土地面积相等,其实是让智氏和魏氏占了不小的便宜。
置换封地当然需要其它的手续,只不过司徒、田部史由几个卿大夫兼任,不存在什么多余的波折,最终让晋君午盖章认证也就算完事了。
这一次,晋君午没有任何刁难,爽快地盖下印玺,事后脸上的表情却很玩味。
晋国的卿位家族频繁置换封地,显示出了不寻常的一面,有点正治(故意错字)敏感度的人都能察觉到不妙,太核心的东西却是一时半会没法想清楚。
在以往那种各家族封地犬牙交错的状态,不止治理难度不小,有点风吹草动也会闹得人尽皆知,压根就不存在保密性质。
一旦某家族的封地集中在一块,治理起来更加方便,征召和调动军队更为便利,同时因为某个大范围内都是同一个家族的封地也可以保证隐秘性。
同时,因为封地足够大,只要找到一些有利地形修筑关隘,安全上可以得到更大的保障。
即便是无法修筑关隘,封地大就代表战略空间足够,起码不会在爆发的短时间内被一下子整个凿穿,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缓冲和进行准备。
出征归来的人评定好战功,无疑就是智宵的功劳最大,再来便是魏驹了。
另外的卿大夫无功有责,只不过晋国的高层赏罚制度基本崩坏,选个场合玩一手自罚三觞酒基本就算揭过。
中下阶层的赏罚不由赵鞅这位元戎全权掌控,将会由各家主自行裁定,历来就是这么一个规矩。
智宵和魏驹变成了出征归来后最忙碌的人,他们需要划分出战利品对有功者进行赏赐,惩罚则是早在战场就已经实施完毕。
走到当前的历史篇章,晋国不止在高层个的赏罚崩坏,大部分家族对中下层的奖励制度其实也已经堵死了。
大多数卿位家族不愿意将更多的资源用在奖赏有功者身上,拿出职位奖励更是没有可能的事情,搞得是一种任人唯亲。
中小家族掌有的资源就那样,他们能够任命下去的职位更少,想要维持赏罚分明都办不到。
智宵与智申进行了商议,考虑到未来要做的事情,绝对有必要收买人心,决议往丰厚了奖赏本阵营的有功之人。
大批的物资出库运往有功之人的家中,一个个职位被安置了下去,属于智氏阵营的人无不感到惊喜。
魏氏那边在得知智氏的做法,他们经过商议之后,魏侈力主选择进行效仿。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智申说的是《德道经》的一句话。
当前确实是叫《德道经》,《道德经》是后人给的书名。
相关着作李耳(老子)已经创作出来一部分,只是在小范围内给人鉴赏,也是一种验证过程的讨论,来确认到底有什么需要修改的篇幅。
智申知道《德道经》还是智宵派人特地去向李耳求来,得到的是一些初稿和原稿。
什么叫初稿?就是由李耳亲手书写,还是属于没有验证和编册的性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原稿就是笔者本人亲写。
将东西拿到手的智宵另外抄写,把原稿给保存起来,要么是让子孙后代妥善保养留存,不然就是会作为陪葬品,到时候看具体的情况。
正在验证自己所学的李耳,谁去向他要书都会给,只不过还是会看菜下碟,比如智氏前来讨要给出的是初稿和原稿,其他人给的则是二把刀抄写的了。
没什么好奇怪的地方,智氏是霸主国的卿位家族,再则智氏也没有白要,答送了一大批物品,其中包括了纸张和新式的笔、墨、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