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诛心之语

所以,智宵并不是在针对吴国,确保规矩得以执行罢了。

智宵选择仲由,主要是仲由得到什么军令就那样执行,原因之一还有仲由不会逾越礼制,再来就是对底线的坚持有保证。

无论怎么说,晋国都是这次会盟的召开国,凡事表现得更克制一些属于必要。

换作程朔或其他晋人去拦截吴军?大概率会是语言上先交锋,说不说得过都会演变成肢体上的开打,乃至于爆发两军的交战。

会盟台顶上的平台突然吹响了号角,一阵雄厚的号角声传播出去在旷野飘荡。

那预示着会盟已经正式展开,赵鞅在进行“祝酒”的流程。

什么“祝酒”啊?说白了就是邀请四方神明、先贤进行“飨食”,请他们见证诸侯这一次会盟。

吴君还没有到场,关于“祝酒”仪式却已经开始。这种行为真的是要将吴国排除在会盟诸侯之外了。

小主,

赵毋恤回来,看到智宵站在会盟台的阶梯边上,快步走过来说道:“吴君来矣。”

智宵有眼睛,一直在注视吴国那边的动向,哪能没有看到吴君夫差领着一帮人过来?

本来吴国不会只有五百人靠近会盟台,他们遭到了仲由率军拦截,争论期间会盟台顶上吹响号角,吴国那边知道不能再有耽搁,放弃一系列的纠缠。

智宵给仲由的命令是,只能有五百名吴人靠近会盟台。

仲由严格地执行了智宵的命令,包括吴君夫差在内,能跨线的吴人不多不少就是五百。

没有一小会,看上去怒气冲冲的吴君夫差来到登台的台阶,扫了一眼智宵与赵毋恤两人,脚步不停地依阶而上。

跟随而来的吴军,他们在留出的空地上列队,指挥的人正是伍子胥了。

智宵目光扫来扫去,没有看到孙武的身影,心里挺讶异孙武今天怎么没有出现。

“吴君已然登台,我俩……”赵毋恤自认完成了任务,需要去向赵鞅复命,问题是智宵还在会盟台下面,肯定要问一嘴了。

智宵还有事情,说道:“新军佐登台罢。”

赵毋恤想了想,说道:“我愿等候下军将一同登台。”

讲实话,赵毋恤就是好奇智宵还有什么事情要做,认为或许可以留下蹭一蹭功劳什么的,哪怕没有功劳可以蹭,单纯满足好奇心也行的。

智宵在等伍子胥过来,有些话需要讲一讲。

“吴子因何如此不智?”智宵等来了伍子胥,没有行礼直接问了这么一句话。

这个“吴子”是谁?吴国的爵位是子爵,智宵用“吴子”来指吴国,可以视作不满到了一定程度。

吴国早就不认周王室赐予的爵位,很直接一步到位给自己封王了。

以前的吴国称王压根就是闹着玩,不止列国不当一回事,吴人自己也清楚是个什么状况。

现在不一样了,吴国迅速崛起,以攻破楚国都城的方式,向天下人展示了自己的强大。

伍子胥是楚人,可现在是吴国之臣,还是吴国的重臣之一,立刻皱眉,不悦地问道:“晋卿如此轻视于我(吴国)吗?”

智宵摇头说道:“非也!乃是吴子不吝自爱。”

伍子胥眉头皱得更深,想开口说点什么,被抢先了。

智宵严肃地说道:“中国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那个“中国”多次出现在各种典籍,可不是智宵第一个讲。

关于“夏”不是专门指夏朝,从上古部落时代,一直到春秋晚期,各方都认同虽然有自己的“国”,成份却是一致,诞生了“诸夏”这个概念。

到春秋时期是什么让他们认为同根同源?不是一样的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也不是语言发音或字体,其实就是穿衣服到底是左衽还是右衽,对礼仪的追求怎么样啊!

楚人一度不认同自己是诸夏的一员,可他们仍旧束发,穿衣服以右衽,愿意遵守礼仪规则。

吴国民间的百越之风很浓,问题是有点身份的人,他们一样束发和用右衽方式穿衣服,对礼仪规章制度有追求。

当前时代,中原代表着文明的先进,但凡想要维持格调就必须懂得礼仪。

吴人在东南一隅想怎么闹,他们自己私下闹也就是了,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