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人……,或者说中山国,他们如果知道诸侯没有将自己当回事肯定会生气,更多的则是会感到庆幸。
忽视与重视本身就代表不同。
在军事行动上面,一方越重视就必然投入更大的力量,倾注更多的精力。
晋国出兵的数量,再加上各方诸侯前来会盟,以总兵力的规模而言,看似对中山国无比重视。
可是,抵达会盟现场之后,不管晋国权贵或是列国之人,他们忙于各种社交,话题极少谈到中山国,更多的还是谋划己身,看不出重视中山国该有的样子。
在众诸侯或代表全部到齐的第七天,会盟仪式正式展开。
会盟需要有专门的会盟台,看上去是一个金字塔的形状,顶部留有一个面积不小的平台,只在正东方建有台阶。
类似的会盟台在诸夏大地不少,主要集中在宋国境内,漫长岁月之后受到岁月的侵袭变成了一座土山包。
为什么宋国境内的会盟台最多?因为宋国很乐衷于充当“和平使者”这一角色,大多数会盟都是在宋国境内举行。
会盟台的规格并非不变,有更多的时间来建造会占地更大耸立更高,一般的占地面积不会低于五百平方米,高度超过六米,成一种三层渐进的款式。
在“任”建设的会盟台占地面积达到九百平方米,高度则是九米,以夯土模式而成,每一层都留有环形的站台。
目前会盟台的四周有晋军士兵站岗,第一层和第二层也是站立着晋军士兵,顶上平台暂时没有人影,只是看到一杆杆参与会盟的列国旗号在随风飘扬。
负责在会盟台站岗的晋军来自智氏,他们都是黑甲这一级别的精锐。
晋国选择让智氏的黑甲来会盟台值班,不单纯因为智氏的黑甲是精锐,还有黑甲的一身装备最为精良。
会盟就是展现实力的一个场合,东道主历来会拿出最好的一面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真没有比让智氏的黑甲在会盟台站岗更合适的安排了。
在会盟台四周,最近靠近会盟台的士兵全是晋国的士兵,分别来自赵氏、韩氏、智氏、魏氏和公族。
哪怕全部都是晋军,其实看上去除了战袍颜色一样,战袍的款式以及甲具的外观还是会存在一些区别。
例如说,智氏这边的士兵,他们的战袍在衣袖和裙摆进行了布料缩减,穿戴上了铁质的甲具,以穿胸甲的士兵数量最多。
智氏的胸甲士兵,他们不是只在胸前有一片铁块,还包括了该有的护兜(头盔)、护腕、护臂、护肩、护腰和护腿,后面这些部分主要以皮革为主,一部分采取了扎甲的款式。
并不是智宵非要学西方的胸甲,主要是胸甲制作起来最简单,并且有那个技术,防御力还不错。
诸夏这边的扎甲,仅仅是将甲片缝在皮革或是其它材料上,知道要耗费多久的工时吗?想要保证防御强度,光是皮革的选择以及制作工序,没有三个月甚至更久根本无法保证!
通常情况下,制作一套靠谱的扎甲需要耗时至少半年或更长的时间,制作一套胸甲只需要耗费一个月或更短的时间。
所以,有更节省工时和简单的选择,为什么要往复杂和困难来增加成本与制作的难度呢?
事实是什么?其实诸夏这边也有胸甲类型的甲胄,也就胸前有一大块铜,只不过是打造成了“钺”的造型。
钺说白了就是斧头的形状,只是体积显得更大。
因为是那种外观,诸夏的胸甲款式显现一种上窄下宽的造型,主要是护住了腹部,并不是主要防御心脏或肺部。
所以不能说智宵搞出胸甲在诸夏是一种特立独行,要说有什么区别,无外乎就是没有将胸甲打造成“钺”的形状罢了。
智氏目前还没有形成纳赋者有其甲的程度,披甲率约是百分之三十左右,其中铁甲占了四成,皮甲占了一成,余下则是木甲或布甲。
百分之三十的披甲率看似不高,其实已经显得极其夸张了!
拿经济最为富庶的齐国来说,齐军的披甲率也就百分之十左右。
当然了,那是春秋晚期的状况,春秋初期的披甲率维持在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的夸张程度。
春秋初期的披甲率之所以那么高,无外乎就是军队的数量不多,再来是纳赋者起码是“士”这个阶级。
越到后来的阶段,列国相续调低了纳赋的标准,军队的数量可不就越来越多,质量肯定是要随之下降了。
前来参加会盟的诸侯,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战袍颜色,哪怕是窘困出了名的秦国都是一体的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