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超级大的动作

最为重要的是,在“任”进行会盟完毕,只需要花费不到六天就能大军杀入中山国的势力范围。

“臣拟定召集郑、卫、曹、宋、吴、鲁、齐、代、秦、邾、滕、……”赵鞅足足说了将近二十个诸侯国的国号。

用的就是“召集”这个词,不是“邀请”。

要不怎么说晋国是霸主国,用词就是那么严谨。

晋君午当即拍手较好,看上去很是兴高采烈。

诸夏大地已经好久没有这等规模的诸侯会盟,久到让晋人快忘记先辈是如何地向诸侯挥斥方遒了。

且不说召集诸侯是要干什么,晋君午仅仅想到可以像在众诸侯面前作威作福,瞬间差点没达到精神高朝。

智申与魏侈在面面相觑。

韩不信找不到人对视,呐呐地问道:“且不说齐国,吴国可能前来会盟?”

赵鞅看向韩不信,说道:“今次召集,若有诸侯不至,亦于我(晋国)有利。”

晋国发出邀请,不来就等于自绝于晋国,也是自绝于天下。

毕竟,晋国还是公认的霸主国。

同时,晋国召集诸侯会盟,不就是狄人建国,为了保证诸夏文明不受到威胁,列国都该出力吗?

所以是,到时候哪位诸侯不来,等于不承认是诸夏的一员。

既然有诸侯不承认自己是诸夏的一份子,等待众诸侯跟中山国打完,再联合起来顺道去收拾,很是合情合理吧?

至于为什么召集名单里面没有楚国?真不是赵鞅刻意将楚国排除在外,讲事实就是楚国从“问鼎轻重”之后就不再承认自己为诸夏的一份子了。

小主,

因此,晋国带着一帮小弟跟楚国交战,既是打争霸战争,何尝不是两个文明之间的较量。

楚国后面为什么又变成了诸夏的一份子?首先是打不过以晋国为首的诸夏集团,再来就是第二次“弭兵会盟”之后志气消沉,更重要的原因是被吴国打得太惨。

连吴国都打不过,楚国很怕再被晋国针对。

到后来进入战国时代,秦国、赵国、魏国、韩国、齐国、燕国都认可自己是诸夏的一员,能不让楚国举目四望之后心中揣揣,害怕自己过于“独立”而陷入举世皆敌的绝境吗?

在现实的逼迫下,楚人只能重新承认自己也是诸夏的一员,以这种方式换取不被过分针对。

“赵鞅还真是够狠,也找到机会就见缝插针啊!”所有卿大夫都是类似的想法。

一下子召集那么多诸侯,到时候要是来者寥寥,晋国丢人是一方面,作为元戎的赵鞅就要承担晋国内部与外部列国的压力。

说被找到机会见缝插针,主要是赵鞅办成了这件事,威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又是魏侈率先赞同。

其余人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无论如何召集看看,受邀者越多会让晋国更威风,所有晋人在心气和自信心方面都能猛涨,届时智氏、魏氏或韩氏说什么都不能明着针对赵氏了。

若是真的来者寥寥,背锅的就是提议者赵鞅,到时候可没有灰溜溜下台就算完这么回事,只剩下赵鞅自戕谢罪一条可选。

众多的队伍出“新田”向列国而去。

这些队伍都是使节团,负责抵达列国都城,谒见该国之君进行召集,再讲清楚为什么要会盟。

因为参与者众多的关系,再来也是季节的原因,会盟时间定在了明年的夏收之后。

也就是,等诸侯荟聚,算上诸侯启程赶路的时间,正式展开会盟起码是进入秋季时节了。

赵氏、魏氏、智氏、韩氏商讨之后,各自派出一千人提前抵达“任”这个地方,着手修建会盟台这种玩意。

剩下的就是等着获得诸侯的回应,看看哪位诸侯应邀,哪位诸侯拒绝,又是哪个诸侯连回复都不给。

有这一段缓冲期,赵毋恤等赵氏的人也有充足时间离开中山国,算是赵鞅的私心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