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的目光不由看向赵鞅,等着看看想做什么。
赵鞅的脸色有些阴晴不定,缓声开口说道:“其间有些许误会。”
有点意思了?
之前,赵氏拿出智氏和韩氏的令牌,说袭击赵毋恤送亲队伍的是来自智氏和韩氏的武装。
这种说法有太多含义,可以是智氏和韩氏合谋起来对赵氏动武,也能是智氏和韩氏勾结起来阻止赵氏与代国、中山国联姻。
智氏和韩氏为什么要阻止赵氏与代国、中山国联姻?肯定是要防止三方合作,另一种说法则是维护诸夏贵族的尊严。
当然了,更加可以是智氏和韩氏单纯针对赵氏,只要赵氏想完成的目标都想进行破坏。
现在赵鞅主动提出是一个误会,真的能用一句“误会”就解决吗?指定是不能的啊!
普通人遭到诬蔑都会恼火,何况智氏和韩氏是有着众多个人的整体,家族不止在晋国有崇高的地位,便在天下也是举足轻重的家族,哪里能在被诬蔑之后,诬告者一句“误会”就能够将事情揭过去。
真的一句“误会”就完事,等于诬蔑智氏和韩氏的代价无限小,是不是谁都能诬蔑智氏或韩氏,再讲一句“老兄,这一切都是误会”都能翻篇了?
实际上,事情的走向跟赵氏预料的不一样。
按照赵氏众人的推测,智氏和韩氏应该极力证明没有派人袭击赵毋恤的队伍。
至于怎么证明是智氏和韩氏的事情,赵氏作为受害者,等着智氏和韩氏证明自己的无辜就好了。
这叫什么,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很多时候,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辜,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乃至于将性命丢了。
在智氏和韩氏没有证明自己的无辜之前,两个家族面对赵氏总该会心虚吧?
那样的话,智氏和韩氏是不是应该对赵氏让出一些什么利益呢?
然而,智宵回到“新田”之后,智氏和韩氏就不按赵氏预料的剧情那般发展了。
检查令箭?是真是假不重要,看就看想证明的人掌握了多大的力量,力量足够就可以颠倒黑白,再吼嗓子“谁赞成,谁反对”,随后将反对者一律打死。
赵鞅很清楚缴获的令牌是怎么回事,并且已经查清楚袭击者来自何方。
“事后已然查明,乃是范氏、中行氏袭击我儿。”
“袭击者留下伪造令牌,为离间我家与智氏、韩氏。”
“此事,鞅本欲寻智氏、韩氏说明,索性今日讲来。”
赵鞅说着,对智申和韩不信行礼,表态:真相已经大白,不用查验令牌了,并且赵氏不会再对智氏或韩氏纠缠不清。
如果有谁想要拉偏架,是时候站出来附和,说一些“既然真相大白,事情就算过去”,“范氏、中行氏真是可恶,一定要狠狠追求”,“误会已经解除,智氏和韩氏沉冤得雪,要好好跟赵氏相处”,等等之类的话。
换作以前,晋君午会站出来拉偏架,问题是被伤透了心,不落井下石就算不错了。
同样的,魏氏在以前也会拉偏架,原因是不想智氏有任何继续壮大的机会。
现在,魏氏肯定也不想智氏继续壮大,只是不能做得太明显。
因为各种前因后果,没有人站出来给赵鞅帮腔,大殿在赵鞅说完话之后陷入了安静。
大殿之内。
谁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或许无法看清。
只不过,谁对谁一定会有最基本的了解。
谁都是老狐狸,哪能不清楚某人做哪件事情是抱着何等目的呢?
说难听点就是,赵氏抓住了机会,明知道事情的真相,想要引导舆论,再从智氏或韩氏身上咬一口。
站在旁人的立场,他们会认为赵氏尽管有些阴险,家族与家族的相处模式却就是那样,比拼智商而已,什么事情都没有觉得的对错。
智氏和韩氏当然会恼火,至于接下来做什么,看有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已。
遭到诬蔑了啊。
甚至在被诬蔑之后,还要被设局占便宜。
老好人都会受不了,何况关乎的是整个家族。
智申看了一眼智宵,本以为智宵会当即发作,没有想到的是智宵稳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