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宵当然也看到了对面的秦军,丝毫没有看到“强秦”该有的样子。
一支军队到底能不能打,又有多么能打,肯定不能光看外表。
可是,精锐事实上就是该有精锐的模样,起码不能看上去,一看就能看出无比散漫吧?
会面的地点在秦国境内,秦军早早到场并且在等候,显得再正常不过了。
可是,早早抵达的秦军,不管身上穿什么,手里拿着什么武器,想要对后面到来的晋军形成威慑,是不是应该把阵型组织得严谨一些呢?
晋人所看到的秦军,阵型看上去松松垮垮,有相当一部分甚至是没有阵型可言,仅仅是凑堆那么站着。
所摆的阵型超一般,给人一种散漫的印象,再加上连制服都无法形成统一,很难不让人认为看到了一群乌合之众。
只不过,好像也怨不得秦国高层?
看五千多秦军里面,有个将近两千人的打扮极具游牧特色,要么是刚刚融入秦国不久的戎狄,不然就是其余依靠放牧为生的秦人。
游牧为生?懂的人都知道会有多么散漫,真的不能要求太多。
“游牧族裔变得有自信,不就是司马晋国将游牧族裔培养出来的吗?”(东汉末年再到三国,中原王朝人口锐减,司马朝廷不断引进鲜卑、南匈奴和杂胡充作劳动力,历经八王之乱司马朝廷无力在压制胡人,出现了五胡之乱,也让中原第一次沦陷在异族之手)
“秦穆公时代的秦国显得强大,难道是建立在晋国没有崛起为前提?一样是那个秦国,怎么有点越活越回去的架势啊!”
“现在的秦国从军事到行政能够让人看出正处在低谷,我要是不打,脑子才是有问题。”
“现在不打,便是要让子孙后代被摁在地上锤。”
“必须趁着秦国还没有人带头学习晋国,趁机将秦国灭掉,或者将秦人向更遥远的西边驱赶!”
如果说知道晋国学习齐国才变得强大的人不多?
那么,秦国照抄晋国答案,并且慢慢变成了晋国的模样,知道的人肯定更少。
晋国学了齐国什么?包括各贵族封地的治理,其中一项最为关键得到便是细化了“兵农合一”这项政策!
按照周制,五家“徒(武士)”居住一起,成为一个“比”,需要出五名士兵;五个“比”为一个“闾”,出二十五名士兵;再往上则是“族”,出一百二十五名士兵;五个“族”为一个“党”,出士兵六百二十五人;五“党”为一“州”;五“州”为一“乡”。
齐国对“兵农合一”进行了一些改良,进而又在周制的“民事”上进行了一些变更。
反正在管夷吾治理齐国期间,改了很多的周制,总结起来便是:定国安邦、富国强民、军政一体。
其中,晋国学了细化之后的“兵农合一”以及“军政一体”。
晋国几代人在管夷吾的政策上进行不断改动,使之成为符合晋国国情的政策,直接让晋国的征召变得更为顺畅和顺利,保证在需要之时可以迅速爆兵。
那么,为什么说秦国最终活成了晋国的模样?这个要从一个来自卫国的鞅,跑到秦国自荐,并且还被秦孝公接纳,随后在秦国展开变法说起。
本来叫卫鞅,后来改为商鞅的这位法家,他是卫国公族的出身,并且一定是赵鞅的粉丝,总结了赵鞅在世时做过的一切行为,再结合了老师公叔痤教导的知识,自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与补充,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
商鞅学了赵鞅的什么?乃是赵鞅作为晋国卿大夫,又再被逼急之后,搞出来的“赏罚论断”那一套。
说白了就是,赵氏被困在“晋阳”地,一再损失之后,没有足够的兵力与范氏、中行氏等叛军抗衡,许诺奴隶参战立功可以重获自由,普通黎庶参战也能依靠战功获得土地的赏赐以及地位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