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诸事繁琐(6K)

等于说,老智家之前拥有七千左右的匠人,以木匠的数量最多,与冶炼相关的匠人只有可怜巴巴的一千七百余。

各个家族不是无法培养更多的匠人,很现实的是匠人属于非农耕人员,一旦数量多了,无法制造出产换取收益,他们将成为一种拖累。

毕竟,人活着的先决条件就是保证食物的充足,养太多与农耕无关的人会显得极其奢侈与不合理。

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明白哪怕是晋国卿位家族,他们一样控制家族的各种行业的人数,不去养乐师、舞娘用于享受了吧?

不是他们办不到,根由在于家族是他们的,与维持良好生产效能相比,其它属于可做可不做,一旦做了会对家族有害,则是属于绝对要避免。

养一名乐师,不光只提供吃喝用度,乐器总是应该提供,还有其余方方面面。

养一名舞娘,是不是应该配给表演时的衣裳,平时再给予好待遇保证美貌?

那样的话,养一名乐师或是舞娘,提供的资源足够来养活几十上百人,到底是养乐师、舞娘,还是去选择将资源花在几十上百人身上呢?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保证生存才是最为重要,其它都属于可有可无。

到了生产力有所保障的时代,才有各项娱乐百花齐放的环境。

至于说某些王朝明明显得无比困顿,偏偏上到帝王、勋贵,下至官员、小吏,谁的家里都是乐师成队和舞姬成群?唐代着名诗人已经用诗表达得很清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智宵的计划中,河西以及河东会是智氏未来的发展重心,抽调四千匠人只是计划的很小一部分。

在接下来,两地会出现一个个与工业有关的生产基地,相关的农业也会被开发出来。

“现在只能是以旧带新的模式,类似于广开‘技校’的模式还不行,想办只能小规模来搞。”

“未来的五年之内,我家的匠人数量应该能达到三万?”

“在基础人口不变的前提下,三万匠人是一种极限了。”

能够达到三万,智宵已经感到满足,再多老智家也支撑不住。

要知道一点,吕不韦在洛阳大肆搞生产,手里能够使用的匠人也就三万余,花费五年的时间储备了可供三十万大军进行武装的军械。

小主,

没有吕不韦的营造和积累,不止是储备的军械,还有那些匠人,始皇帝十余年内能够一再掀起灭国级别的大战?相关军械以及那么多成熟的匠人是天上掉下来的咯?

智宵巡视了一处又一处矿场,期间再去各个正在建设的生产基地看一看,一圈走下来两个月的时间流逝不见了。

在临近春播之际,大批智氏的胥、皂开始出动。

他们有各自的办公地点以及指标,监督农夫进行播种只是工作之一,还肩负教导农夫怎么耕作,保障农夫的后勤,等等许多的方方面面。

在春播时节,最为忙碌的还是智申与智宵。

他们平时没有待在家中各种享受的机会,每日需要处理的文牍多到能把人淹没,时不时需要前往某地处理紧急事务。

一旦到了春播的季节,哪怕只是到一地走走看看,主要是为了显示存在感,起到对当地相关行政人员的监督作用,一个地方最少停留一两个时辰,一圈转下来需要前往的地方至少百多处。

智宵主要巡视河西、河东和河中,视察下来的情况只能说不好不坏。

魏氏与智氏置换封地,两家本就开垦出来的农田肯定不会恶意破坏,连带相应的城池、村庄也只是人口迁徙走,再被带走一应的生活工具与物资。

互相进驻之后,人来到完全陌生的新环境,真正安顿下来起码是一个多月过去了。

想要进行农耕,是不是应该把水利的现状搞清楚,再来重新翻整一下土地?

“今岁春播必然多有耽误,唯重思念安定,不可使之人心浮动。”

“至夏季之时,补种不可有缺。”

“明岁春播,再如今岁这般,定要问罪。”

智宵每到一个地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集邑宰以及一众从属,重复上述那三句话。

下田劳动?智宵能不能亲自动作农耕不重要,目下也不需要位高权重的人搞这种形式工程,哪一年的哪一处生产出现问题,拿当地负责人是问便可。

在权力得到极大保障的前提下,家主或许会有被糊弄的情况,一旦暴露问题,那就呵呵呵呵……

智宵从春播之前开始到各地露脸,一圈没有走完之前,好些地方都已经结束春播,成了一次“验收”性质的出场。

本来智宵应该去更多的地方露脸,没有付之行动前,来自程朔的一个汇报被送过来。

“秦国邀请我前往‘大荔’会见?”

智宵翻来覆去看了几遍,没有看到秦国那边由谁发出邀请,并不觉得是程朔疏忽没写。

这样只能是秦国那边没有提到谁出场,不知道是不好提,或是人选没有确定下来?

智宵对秦国主动接触没有意外,相反觉得秦国君臣的反应很是迟钝了。

“是该接触一下了!”智宵心想。

老智家准备要打秦国。

秦国也感觉到了来自老智家的威胁。

那么问题来了,秦国知不知道等老智家展开行动之后,动作有多大,决心又有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