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本柳说道:“太师犯法,自然要追究罪责,对你说,如果没有证据,就无法定案,太师知道,没有证据,是无法追责的道理。如果没有证据就列举十二条款,恐怕有构陷罪名之嫌疑。”
杨春理还没开口说话,只见智秀国大怒,拍案而起,斥责道:“你身为史官,不去核实罪证,不去查验是否属实,竟然捏造罪名,烂写一通,造谣中伤,罪有应得,你知罪吗?”
杨春理说道:“到底是谁捏造?尚未可知,有没有这样的事,大家都清楚,民间早有传闻,如果不能如实记录,恐怕朝廷也没必要设立史馆了。那么,这编修之职也不必存在,不如撤了。”
智秀国继续斥责道:“朝廷设立史馆,目的是如实记录正直、朴实无华、忠心耿耿的臣工的事迹,记录下朝廷内外忠君爱国的典型模范,从中选出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哪里允许你在史馆内舞文弄墨,造谣中伤一些正直忠义之臣工呢?你这样做,是错误的,恐怕你的皮肉,耐不住寂寞,要尝一尝毛板的滋味呢!”
杨春理说道:“事情的确发生,桩桩件件都是丞相所为,证据确实充分可靠,基于此,如果不确认事实,即便处死在下,也死而无憾!”
智秀国听了,勃然大怒,就要吩咐左右拉下去行刑。
毛本柳说道:“且慢,且慢,玉堂金马之臣工,从未有过公堂受辱者,如果的确属实,也应当面奏天子,公正执法,不可以一己之私,因一时之怒,枉法裁判,公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因小失大,耽误自己的仕途,到时候悔之晚矣。”
智秀国听了,只有强按住怒火,气呼呼地命令,将杨春理继续关押,令廷尉官严加看管。
于是,他吩咐退堂。
退入私衙之后,智秀国和二人商议道:“幸亏杨春理没有指证,目前,并无证据证人证明太师有违法犯罪事实,这个案子可以回避了。不知道二公意下如何?看看太师所犯之案是否就此停住不审?”
于廷臣听了,左右拿不定主意,前进或者后退都为难,进退维谷,不知道如何答复。
毛本柳不同意,说道:“如果推翻了史馆的案子,恐怕史馆所写的所有的年鉴,国事,还有史籍,都不足信了。那么,史馆这个机构形同虚设,影响甚大。”
于是,毛本柳就是不和智秀国一同联合办公,进行会稿审议。
智秀国看到毛本柳不答应,就和于廷臣私下里联合办公,进行密谋复奏。
他在复奏稿中写道:
臣智秀国、于廷臣等谨奏,为的是遵照执行圣旨回复事宜:窃臣等奉旨,敕着三法司,勘问刑部云南司主事唐律参奏太师宋岩一案,臣等遵旨会合办公,秉公执法,审理讯问确定事实。现在根据主事唐律供称的事实,他与太师向来并无交往,也没有什么怨恨,往日无仇,近日无怨,唯独太师成为丞相之后,唐律希望得到升迁,但是希望破灭,经过数年翘首以盼,不能得到升迁,久而久之,就心生怨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唐律就心中烦闷,去到翰林院编修杨春理府邸玩耍,因故与杨春理编修密谋,构陷太师罪名,捏造无稽之谈,一共罗列十二条款罪状,希望中伤之。经过臣等再三再四审讯研究盘问,所述句句属实。于是,就传唤杨春理到堂对质,杨春理自称和唐律同乡,又是同年,老乡之情,所以常来常往,感情非同一般。杨春理自从散馆后,改授编修之职,心意未足,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于是就向太师寻求升迁,希望得到实缺候补。
但是,太师正言斥责杨春理。
杨春理担心自己有罪,于是先下手为强,就构陷罪名,希望中伤太师,借此灭掉太师之口。所以就邀请刑部云南司主事唐律到家作客,故意将十二条款罪状夹在书籍当中,唐律果然中计,找到了十二条罪状,就匆匆离去,然后回家后就写了奏疏,冒昧上陈,借此可以让圣上混乱,无法查清事实,借此可以泄私愤而已。
经过臣等再三再四审讯研究,杨春理供认不讳,貌似案情大白于天下。臣等为了避免办错案,就继续查找相关案例记载,发现的确在史书上记载的有,就是下属因为私人恩怨,对上司不满意,就捏造一些无稽之谈,希望中伤上司。根据以往的案例,下属中伤上司的,首犯议斩立决;从犯则免官,免官之后,还要治罪,以枷杖之罪。臣等未敢擅自作主,谨将今天的审讯情况等详情,据实上奏,伏乞圣上明鉴,按照圣上的旨意而行。谨遵圣命!臣等不胜感激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