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了【166】

(二)高校就业指导缺乏有效帮扶措施,且专业性有待提高

在近年的学科评估、高校就业工作推进情况检验、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中,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因此,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仅仅是为了提高就业率,在学科评估中获得良好的评价,并没有真正帮助到学生。2020年,《关于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部分地方和单位落实稳就业保民生政策要求不到位典型问题的通报》显示,各地在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过程中出现了设置不合理限制条件,故意抬高就业门槛的问题,导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无法落实到位。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就业指导有效性不强。虽然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主要由兼职教师担任,缺乏系统专业的教学,而且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根据当前的就业市场情况进行更新,没有从深层次思考就业指导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结合实际,不能起到指导学生就业的作用。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以公共课为主,人数一般在100人以上,并未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专业能力、知识水平、职业规划都不尽相同,无法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导致学生缺乏个性化发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失业救助政策、创业扶植政策等宣传工作时不够扎实、流于形式。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部门,但就业指导部门仅仅是将工作重点放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上,对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不足,缺乏对低年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即便有指导,内容也比较狭隘,忽视了对学生就业观念和思维的培养。

第三,就业工作仅仅依靠就业指导中心推动,未在全校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分段分区域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导致就业经费、就业服务等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造成资源浪费,无法让毕业生真正享受到一些应有的政策优惠待遇。

(三)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质量不高

目前,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还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矛盾。总体来看,就业岗位虽然数量不少,但市场供求匹配度却不高。大部分地区和企业都发生了技工短缺、熟练工短缺、新型人才短缺的现象。高校侧重于教授学生理论知识,针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非常少,因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中学术型人才偏多,技能性人才只占一小部分,作为文科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尤其如此。而当今社会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较少,需要的人才主要是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第二,劳动者期望和用人单位成本控制之间的矛盾。虽然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良好,但由于传统媒体的衰落,泛媒体就业成为主流,学生从事的大部分是传媒相关工作,并不是专业对口工作。因此,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看到实际就业情况与就业预期的差距,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很多学生表示在刚入学的时候都怀揣着新闻理想,想要成为新闻行业从业者,但在毕业找工作时却因为现实情况的落差很难寻觅到心仪的工作单位。不但如此,即使找到工作,大部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在薪资不高的小型传媒公司或MCN公司上班,现实情况和新闻理想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大多会认为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较小,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辞职换下一家,行业流动性很大,这进一步增加了就业环境的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