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了【166】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50.4%的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比2021年下降6个百分点,而自由职业(18.6%)、慢就业(15.9%)的比例较去年均提高了3个百分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力与智联招聘的调研报告结果大体类似,之所以会出现“慢就业”现象,是因为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缺乏正确认识,未转变就业观念,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三点:一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独立意识不强,且家庭经济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父母可支持学生在家赋闲几年再求职,且可以为学生寻找工作提供较为充分的财务支持,并排解风险成本,等待学生出国留学和谋求就业创业机会;二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预期过高,对薪资水平、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等的要求和认知,以及对就业前景有过于理想化的想象;三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对体制内工作的需求增加,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其就业观念趋于保守,大多选择全职备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导致就业渠道进一步缩减。

二、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大众传媒需求的日益增加,信息传播的途径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获取信息的门槛大幅降低,新闻传媒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但受疫情和新闻行业转型的影响,新闻传媒行业就业吸纳能力逐年降低。与此同时,新闻传播行业就业包容度较高,从业门槛较低,文笔优异的中文专业甚至理工类专业毕业生也能从事新闻媒体工作,这挤压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小主,

从宏观角度来看,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类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人才市场也随之发生许多潜移默化的转变,需要更多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记者采编新闻需要能够全面应对各项工作和各类情况,同时还需要对各种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方式有全面了解。因此,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必须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传播就业需求下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形势严峻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进而促使高校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水平达到更高水准。

从微观角度来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院校虽然发现了传媒市场需求的变化,但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应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没有迎合新媒体时代要求。近年来,市场需求旺盛的岗位只是与互联网、新媒体有关,这些岗位专业门槛较低,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都能胜任。然而培养单位并没有根据现实情况有效整合资源优势,导致师资队伍老龄化严重、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以至于毕业生就业时发现自身缺乏竞争优势,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市场“人才过剩”的局面。

第二,传统媒体正在经历产业调整转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产业持续升级,传统媒体行业岗位需求大量减少,且这些就业岗位普遍采用灵活的聘用机制,薪资待遇比较低,岗位人员流动性很大。由于前期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就业指导,学生不了解行业大环境,经过一两年的从业,对工作流动性强的不良生态已经习以为常,最终丧失了长期从事传媒行业的心态,不得不转行,从事其他工作。

第三,高校对“泛媒体就业”认识不足。资深媒体人罗振宇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把所有传统媒体承载信息的那些样式拿到一个全新的基础上,击破了时间和空间阻碍。这个观点就是泛媒体就业的另一种解读。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经营江河日下,裁员和降薪频发,导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不再对传统媒体岗位抱有期待。在“传媒类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问卷中,认同“掌握的专业理论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占比高达26.67%。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生寻求各类新闻媒体以外的党政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内刊、新闻宣传、新媒体编辑岗位的“泛媒体就业”的需求连年攀升。

目前,国内外新闻教育界已经认可的“泛媒体就业”成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当前就业的重要趋势。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传播学副教授拉勒米·泰勒谈到,新闻教育者不仅要培养内容生产者,也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媒介消费者。华中科技大学张昆教授指出,新闻传播教育与学科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的社会形态和传播环境下,怎样的知识与能力规格才能适应传媒人才需求,成为高校新闻院系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着名自媒体“咪蒙”创始人马凌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马凌硕士毕业后就职于南方都市报,从业十余年,最终做到首席编辑的职位,但在2015年,她辞职后创办“咪蒙”,短短两年时间,收获全网1300多万粉丝,“咪蒙”和旗下公众号每篇阅读量都能达到“10万+”“100万+”,堪称互联网“顶流”。马凌的转型创业成功,与其在传统媒体多年做内容的经验积累和人际关系资源的积累有关。由此可见,在泛媒体就业的趋势下,市场需要的主体不是专业人才,而是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