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子炮弹会向四面八方乱飞,达到封锁敌人攻击的目的。
剩下的母弹则继续追踪目标。
景熵走到了黑板前面,画了个简图来说明情况。
在图的最下面画了一个长方形,代表的是地面航母。
然后在左上方画了一条曲线,
这表示敌人的火炮射来的路径。
原本是一条标准的弧线,但在到达航母大概100公里处的时候,它的轨迹突然发生变化,不再规则地行进,而是变得毫无规律,让人难以预测。
当敌人的火炮推进到大约50公里的距离时,这时万发炮就开始发挥作用了,一枚枚子母炮从炮口中发射出去。
它们的目标只有一个——空中那枚远程炮弹。
每个小箭头都指向了那个目标。
离开炮口后,所有的子母炮呈圆形散开,相互间保持一定间距,就像一张疏松的大网扑向目标。
等到与目标的距离足够近了,子母炮弹便会分裂,每一枚母炮弹就像是天女撒花瓣一般散射出很多子炮弹。
子炮弹的飞行方向和路线是无序的,这是因为当母弹刚发射出来时已经计算好了锁定区域;
一旦分散出去,这些子炮弹的作用就在于填补那些空缺地带,以便更好地干扰对方导弹飞行,通过高强度火力直接拦截它。
这样一来,在追踪系统有效的情况下依靠母炮引导,在制导装置失去功能之后,则利用子炮弹的随机散布,对来袭弹进行阻挡。
这样的组合形成了三重防线:外层较为宽松但内侧越来越密集。
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万发炮拦截的成功率,也降低了每颗子弹都要配置高昂跟踪系统的成本问题,并可以减少炮弹尺寸使之易于储存。
大家都对此感到耳目一新,虽然尚未有实物展示出来,不过脑海中已经有非常清晰的形象了。
万发炮激活并发现敌人位置,然后立刻向外射击子母导弹。
很快抵达约50千米之外的安全边界。
此刻远处袭击者亦将至近此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