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未雨绸缪

林韵泽的同窗挺有钱,春节前进入上京,目的只有一个,林韵泽的妹夫是陈恪,一定知道会试考什么。

而林韵泽不相信陈恪知道考题,却相信他会掐指一算。

这个掐指一算并不指神机妙算,而是设定考试范围,就像那个世界高考前的押题。

以陈恪的才华应该具有这个能力。

林韵泽的同窗相信这一点,林韵泽更相信这一点。

陈恪只能给他押题了,“我认为今年的考题应与往常不同,皇上准备实施官员改制、军队改革等一系列新措施,一定会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

“而会试就是一次好机会,从学子们的文章中看出民意,这是皇上需要了解的事,所以考题的重点会落在策论上,策论内容会侧重一个变字。”

“紧紧把握孔子所言,‘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这个内容,以变法图强这个主题展开论据,重点体现民意求富的要求,完成国强民富的文章主题。”

听他说完,林韵泽低声问道:“论据如何详实?”

陈恪低声回道:“首先分析变法的必要性并予以肯定,三冗问题、失地问题、外敌问题都可作为切入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可,这一点我不能教你,皇上会看出来。”

“你不用考虑考官会不会接受你的观点,更不用考虑皇上的想法,你没想到很正常,想到就不正常了,比他们想得还完善,肯定名落孙山。”

“你只要抓住民意这一点就行,民意就是要过上安全的、富裕的、公正的好日子,而变法就要紧扣民意来展开,以顺民意来作为变法优劣的标准,抓住这一点做文章,肯定没问题。”

陈恪说到位了,可林韵泽还有疑问:“如何了解民意?”

“走出去...”陈恪教他,“不要去管那些官员、富商的想法,他们代表不了民意,去了解小商户、小作坊业主、打工者和农民的想法。”

“然后进行集中,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民意,按这些民意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管你的办法合不合适,却是皇上需要的,那些考官很清楚,你的文章肯定过关。”

陈恪的指点让林韵泽的眼睛亮了,低声问出最后一个问题,“可不可以告诉同窗?”

陈恪笑道:“你拿主意,如决定告诉同窗,就说我说的,‘皇上重视民意’即可。”

听他这么说,林韵泽笑道:“皇上知道也不会怪你。”

林韵泽说一句,然后反应过来,低声问道:“你是不是有意的?”

“不错...”陈恪低声回道:“那些老学究拿着四书五经找考题,实在无法预测,还不如引导他们往这个方向走,这是可以公开的,谁能提出最好的办法谁就是状元...”

说到这陈恪顿住,低声说道:“你进不了前三甲,但名次也不会落在一百以后,受我连累了!”

陈恪说出一个现实,林韵泽确有才华,但他是陈恪的舅哥,不论文章做得多好,都不能进入前三甲,甚至是前十名。

但也不会把他的名次排得太低,文曲星的舅哥就这个水平,满朝上下也没脸。

这就是人性,不论是支持陈恪的,还是反对陈恪的,在涉及朝廷威望、脸面的事上一般都会捐弃前嫌、携手前进,有那愣头青的,也是政治修养不成熟的表现。

林韵泽接受陈恪的提醒,林毅之跟他分析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