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兵不动,袖手旁观!
由此也就不难想象,当老太后仓皇逃出京城的时候,少不了要暗暗诅咒一下那些地方大员的了。当然,诅咒归诅咒,对于那些“手下”,她也是无能为力的了。由此也不难想象,在关键时候,光有权势,依然是不够的。实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顺着这个思路,再接着往下想。
八年之后,此消彼长一番之后,朝廷与地方,谁才是上升的一方呢?是啊,到了这种时候,老太后是很清醒的:此前的那些“旧账”,那是无法再提起的了;至于“清算”,那可就是痴人说梦了。
也就是说,就算是从刺马案算起,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就只能说是江河日下了。说得严重一点,曾文正及其手下,当然还有另外一些地方实力派,他们接着弄洋务的机会,羽翼渐丰,逐渐坐大。简单类比一下,就有点像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王朝各地的藩镇。当然,这种类比,并不一定很恰当。不过呢,如果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的局势,试着联想一下,也未尝不可吧?要不然,人们读历史着作,又有什么作用呢?
巧合的是,这曾文正的官名“国藩”,就有一个“藩”字,而且,就是藩镇的藩。这样的一个名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或者说,我们也很想知晓,那个老太后,如果头脑也算清醒的话,在行将就木之际,自然也是要回首一番往事的了。是啊,这刺马案,这曾文正,或许也将掠过她的心间吧?那么,就在那一刻,她会想起什么呢?或者说,又作何感想呢?
那个老太后,到底在想些什么呢?对于这一点,我们是无从知晓的了。不过,我们倒是可以肯定,随着她的离世,一个时代,也算是结束了。毕竟,目前的这个太后,远远不及以前的那个老太后。再有,目前的皇帝,实在过于年幼,也就是四五岁的样子。在这种格局之下,某种微妙的变化,会不会已然悄然而至呢?
仔细想来,那个刺马案,还是值得再三寻思的吧?你想想看,那个老太后,就算是在权势熏天之时,对于这样的一个案子,最终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其他的总督、巡抚看了,又会怎样想呢?八国联军进攻京津之际,他们为什么敢于按兵不动,袖手看热闹,还要弄个东南互保什么的!是啊,那一刻,他们已经很清楚了:所谓的朝廷,自身就是泥菩萨过河,又怎么能够管得了千百里之外的封疆大吏呢?后面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那就是,大家都心照不宣,不再深究。
又是好几年过去了,现如今,朝廷对地方的制衡,又到了哪一步呢?这才是我们所要关心的!毕竟,刺马案早就成为历史,你再怎么回首,那也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我们目前所要寻思的,却是,在这金陵城一带,代表朝廷的力量,究竟几何?
或许,一时半会儿之间,我们也说得不太准确。不过,有一些迹象,还是值得思忖一番的。那就是,最近这几个月,我们在新军之中的那些举动,还是较为顺利的。也就是说,这支军队,在不久的将来,极有可能为我所用!一开始,这样的情形,我们敢设想吗?
或许,这样的一件事情,跟多年以前的刺马案,未必就有多少关联。不过,有一点,我们还是隐隐觉察到了,相对于清廷的中枢,在这金陵城一带,另有着另一种势力。这种势力,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让这种大厦,分崩离析。当然,这也只是我们的一点猜测,不一定很准。
从这个角度看,当初,我和徐海韬重返这金陵城的时候,还是有点眼光的。至少,巡抚大人,对于朝廷,不那么愚忠了。对于自己手下的那支新军,如果要进行某些方面的改造,他也可以接受。当然,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还是要跟总督相抗衡。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不是也有着某些“藩镇”的影子呢?当然,如今的清廷,并没有给苍生黎庶带来什么治世,跟它离心离德,才真正是出民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