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理圣朱熹

三纲思想萌芽于先秦时期,由董仲舒明确提出并进行初步认证。

朱熹对三纲五常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朱熹认为五常是本,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三纲五常,三纲与五常不可分割。

众所周知,承认世间万物参差不齐是儒家的一大特点。

但朱熹的三纲五常显然有着个人特色,所承认的尊卑是限于特定角色。

如果脱离这一界限,并不能凌驾于他人之上。

“朱熹应诏入宫,因对当时崇佛赏仙的风气甚是痛恨,由此上书斥责这一现象。”

“北伐的宋军虽然在开始的一个月里,取得了恢复多地的成绩。”

“但而后在金兵优势兵力的反攻下,再加上宋军主将不和,军心涣散,以至北伐受阻。”

“在撤兵时又遭到金兵的追截,损失惨重。”

“结果是再次提出了与金国议和,史称隆兴和议。”

“这样的结果在主战派看来自是无法接受的,朱熹更是上书反对和议。”

“同时建议宋孝宗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

“但宰相汤思退主张和议,没有采纳朱熹的抗金主张。”

“也许是宋孝宗为了平和朝臣之间的关系,升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

“朱熹却来了个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挂靴而去的朱熹开始醉心对程颢、程颐著作的重读,从全新角度进行思考。”

“后人评价其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响十分深远,标志着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而后虽然在仕途上也时有任用,但大都不如意。”

“晚年时,甚至被卷入了史称庆元党禁的事件。”

“公元1194年,太上皇宋孝宗去世后,和父皇有矛盾的宋光宗装病不主持葬礼。”

“以时任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为首策划发动了宫廷政变,拥立光宗之子赵扩继位,史称宋宁宗。”

“于是,宋光宗被迫成为了太上皇。”

“而同时参与此事的宫廷内臣韩侂胄因有功,要求这次事件的第一功臣赵汝愚封他为节度使。”

“结果遭到了赵汝愚的反对,由此二人之间结下了怨恨。”

“对于朱熹来说该他时来运转的是,赵汝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尊崇道学之人。”

“因此把朱熹从外地调至京城临安任侍讲,也就是做宋宁宗的老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的朱熹还真是腾达了。”

“但好景不长,敌方的韩侂胄暗中发力。”

“让谏官上书宋宁宗,赵汝愚是以宗室居相位不利于社稷。”

“如此几次后,赵汝愚最后竟遭贬官外放,不久后暴病去世。”

朱棣:朱熹一生辞官27次,其实都怪南宋朝廷太软弱。

无论是朱熹的生父还是义父,他们的言传身教都让朱熹从小就培育了爱国情怀。

所以,朱熹在儒家功底日渐深厚的同时,也越来越坚定了抗金思想。

因为朱熹的亲生父亲,就是因为反对议和而被贬官,随后抑郁而终。

朱熹的义父刘子羽,也曾经是南宋一名抗金名将。

因为多次反对秦桧投降而遭到打击,最后辞官。

朱熹19岁那年考中了进士,从此进入了南宋的官场。

当时只是一个九品小官,但是在外名声响亮,引起了宋高宗的注意。

于是宋高宗召见朱熹进京面圣,但朱熹称病辞了。

后来,朱熹拜在理学家李侗的门下,过了一段时间的自由生活。

宋高宗禅位,掌权后的宋孝宗的治国方针与前人不同。

宋孝宗希望一改过去对金兵的软弱态度广开言路,于是朱熹就上书请求入京见圣。

朱熹对皇帝强调抗击金军是唯一出路,但是新皇帝却依然向金兵俯首称臣,割地赔款。

失望之余,朱熹又一次辞官而退。

后来,朱熹被各方举荐,宋孝宗想让他入京为官。

但朱熹以母亲逝世,守孝三年未终而辞退。

三年之后,朱熹的丁忧期满。

朝廷又一次派人召见,但朱熹以俸禄太低为理由辞官。

此后朱熹又拒绝了几次朝廷的邀约,但实在怕别人心生闲话,于是就勉强接受了宋孝宗提拔他为秘书郎的命令。

但朱熹没过多久又请辞退,回乡教书育人去了。

朱熹一生当中辞官27次,其中一次不退,再辞一次。

甚至假借生病为理由,也要辞官。

就这样,朱熹在南宋的官场中沉浮进退了50年。

因为多次辞官,朱熹从政的时间断断续续。

但也有二十年之久,在官场上也做了许多为国为民的大事。

朱熹辞官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德不配位,或者没有治国能力和理想。

与之相反,朱熹拥有浓厚的爱国情怀。

一生中最大的理想就是抗击金军,国家富强。

但那时的统治者是南宋软弱的皇帝,与朱熹的观点并不一样。

南宋的朝廷面对金朝大军,屈辱忍让。

甚至在金军一举入侵的时候,换个都城,继续安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