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常久安的困惑

常久安随着徐稷山来到了总部之后,做完了关于灵异事件的信息采集以及档案归类,但是徐稷山并没有让他马上走而是说再把他放到郊外的房子里在观察一段时间,美其名曰防止出现意外保护他的人身安全。

徐稷山没有想过提前告诉常久安真相这件事,因为普通人沾染上灵异基本上就注定没有好下场了。

如果运气好变成驭鬼者那可能还能再苟活一段时间,如果运气不好没有变成驭鬼者,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人大概率是被厉鬼盯上了。

而沾染上灵异的普通人哪怕是运气好,变成了驭鬼者,其实也不见得上什么好事,驭鬼者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人不人鬼不鬼的东西,而且又不是变成了驭鬼者就一劳永逸了。

大部分沾染灵异而变成驭鬼者的人,也就是顶着这副人不人鬼不鬼的身体在苟活一段时间罢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活得久的驭鬼者,而且这样的驭鬼者还不少,至少在灵异圈中这样的驭鬼者并不算罕见。

但华国有十几亿的人口基数,这部分活得久的驭鬼者放到所有驭鬼者群体中就有点不够看了。

那为什么驭鬼者们还会觉得活得久的驭鬼者很常见呢?其实这是一种逻辑的悖论,是不能用个例来代表共例的。

因为你只能看到活得久的驭鬼者和一些普通的驭鬼者,那些活不久的早就死在了不知名的角落里,或者埋葬在阴冷的墓穴之中。

普通或者中庸的驭鬼者通常都是活不久的,灵异圈中的人力胜天基本不存在,灵异力量的量级直接决定了在面对一些危险程度极高的灵异事件时的存活概率。

而导致大部分驭鬼者活不久的因素有很多,但对于驭鬼者而言,其中占据主导的因素就是时运。

时运这个因素对驭鬼者造成的影响客观存在,大部分驭鬼者靠努力是无法填平这一鸿沟的,无论是运筹帷幄也好,龙场悟道也罢,只有少数的驭鬼者可以长久地活下去。

而在以往,死去的驭鬼者会和新增的驭鬼者是会形成动态平衡,不会出现驭鬼者数量的骤增或者骤减的,但常久安这个时代的驭鬼者却截然不同。

先是骤增再是骤减在逐渐趋于平衡,同样这也侧面反映出了常久安这个时代灵异圈生态环境了。

大部分没有经验的草根驭鬼者犹如海洋中扎堆的沙丁鱼一般,只能通过报团取暖来维持自己的存活率。

但结果却并不理想,死伤无数,十不存一,寥寥几句可能不足以刻画当时的惨烈。

但总部埋葬普通驭鬼者尸体的坟区数次扩建,驭鬼者归档的档案几个图书馆都装不下,这些无不是沉默的佐证。

每一份归档的的档案都意味着在华国的某个角落里,一名不被人知晓的驭鬼者已然逝去,或许是死在灵异事件中,或许是死于厉鬼肤色,但相同的是他们都为华国灵异治理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灵异圈中大型灵异事件终究还是少数,一些看似没有什么危害

或许连他的尸体都难以得到保存,同样这样一份档案背后是这名归属于总部的驭鬼者家庭的保障。

灵异事件频发的时代,驭鬼者尽管意识会被灵异侵蚀,但对家人的情感却变得格外真挚,一份这样的档案,总部会保障驭鬼者家人至少二十年的特殊福利享有,

活下去的驭鬼者才有机会接近真相,其实群众的眼睛往往没有那么的雪亮,真相往往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诚然,驭鬼者越接近真相就会越发的感到绝望,但华国灵异圈中依旧有驭鬼者会去探寻真相,犹如过江之卿一般。

努力虽然重要,但能力与机遇其实才是往往决定命运的,而一个人能力的长进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有些能力强的人你把他放到其他环境里他大概率还是会出众的,努力和能力有联系但联系没有那么的紧密。

其实在驭鬼者中的能力强很大程度上是气运和天赋决定的,想要能力强无非是要多历练多感悟,而灵异事件的多历练,意味着所面临的危险会远超其他驭鬼者,而多感悟则是天赋上驭鬼者的敏锐直觉,驭鬼者能否龙场悟道,是取决于很多因素的。

但驭鬼者仅仅龙场悟道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支撑起驭鬼者向前探索的灵异力量,可能有的驭鬼者是璞玉,但他们却等不到雕琢后的大放异彩就潦草逝去,可能有的驭鬼者是朽木,但他们却有足够的气运等到被呈于展台之上。

展台之上朽木与璞玉或质有异,但价值的衡量终究由人裁定的,璞玉之所以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稀缺,更因为人所赋予给它的各种价值,而既然价值是被赋予的,那能被陈于展台之上的朽木又何尝不能呢?

哪怕是朽木,只要人们认为有价值,那它就是有价值的,其实展台上需要的其实并不全是稀世珍宝,它需要往往是人们大多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哪怕雕琢后的璞玉也好,朽木也罢,只要人们大多数认为它有价值就可以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