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一心想要建立一个繁荣稳定的国家,对国家的治理有着长远的规划和坚定的决心。
李善长:明朝丞相,辅佐朱元璋多年,在朝廷中威望极高,熟悉政务流程,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事务,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刘伯温:朱元璋的重要谋士,足智多谋,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对国家事务有着深刻的见解,常能从宏观角度为朱元璋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徐达:明朝开国元勋,军事统帅,威望极高,手握重兵,负责国家的军事防御和征讨事务,对朱元璋忠心耿耿。
周德兴:户部尚书,负责国家的财政税收和民生事务,对各地的经济状况和百姓生活情况了如指掌。
汤和:明朝开国名将,与朱元璋交情深厚,作战勇猛,在军队中拥有较高的威望,参与了明朝的多次战役。
第一幕:早朝起议
场景:奉天殿,庄严肃穆,雕梁画栋,金砖铺地。龙椅之上,朱元璋正襟危坐,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下方群臣。文武百官整齐排列,气氛凝重而安静。
旁白:洪武五年七月,夏日的暑气尚未消散,奉天殿内却弥漫着一股紧张而严肃的气氛。早朝的钟声敲响,一场关乎国家命运和百姓福祉的讨论即将展开。
朱元璋(声音洪亮,打破了朝堂的寂静):“众爱卿,今日早朝,朕有几件要事与诸位商议。如今我大明虽已建国,但天下尚未完全太平,还有诸多事务亟待解决。”
李善长(率先出列,恭敬地拱手说道):“陛下圣明,我大明初立,百废待兴,臣等愿为陛下分忧。”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转向刘伯温):“刘爱卿,朕近日听闻故元国公白琐住佯死,伏匿乡里。此人在元廷颇具影响力,若能劝其归降,对我大明稳定北方局势大有裨益。朕已修书一封,劝他归朝,不知刘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刘伯温(轻抚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此举甚妙。白琐住虽为故元国公,但如今元朝气数已尽,若能归降我大明,不仅能减少北方的不稳定因素,还能起到示范作用,让更多故元势力归顺。陛下信中提及‘益都屠城’一事,想必是想消除他的顾虑。益都,地处山东中部,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王保保攻克益都后,对红巾军进行了屠杀,此事影响深远。陛下此举,可谓是恩威并施,臣以为白琐住归降的可能性极大。”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刘爱卿所言极是。朕就是要让他明白,我朱元璋心胸宽广,既往不咎,只要他真心归降,我大明定会善待他及其家人。”
第二幕:君臣论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