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版本\’太慢了!

“当初,周指挥官带着红警团刚到咱们卧龙村,第一件事就是给我们下达指示说“‘百业农为先!’”李刘村长学着周朝阳的语气,一字一顿,还真有几分神似,“‘农业最重要,是根本,是基本,要守住耕地红线!民以食为天!’要优先且集中力量先发展农业!”

然后他就让各家各户汇报粮食产量。大伙儿如实报了,可他听完直摇头,说我们的‘版本’太慢了,粮食的品种不行,产量太低了,得想办法弄出亩产几千斤的‘超级作物’来。”

“亩产几千斤?”李云龙差点没把眼珠子瞪出来,他这辈子南征北战,什么场面没见过?可这亩产几千斤的粮食,别说见了,听都没听说过!“这……这怎么可能?老刘,你不是跟我开玩笑吧?”

“李团长,您觉得老汉像是那种信口开河的人吗?”刘村长苦笑道,“当时村里人听到这话,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傻眼了。活了大半辈子,咱们种地的,谁不知道一亩地能打多少粮食?几百斤那就是好收成了,几千斤?做梦都不敢这么想啊!”

“那周老弟他……他打算怎么弄?”李云龙的好奇心彻底被勾了起来,他现在迫切地想知道,周朝阳到底有什么“法宝”,能让粮食亩产翻上几番。

刘村长嘬了口旱烟,慢悠悠地吐出一团烟雾:“周指挥官当时祭出的重要法宝,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就四个字——守正创新!”

“啥玩意儿?守正……创新?”李云龙听得一头雾水,这四个字拆开他都认识,可合在一起,他就有些摸不着头脑了。“这跟亩产几千斤有啥关系?”

“嘿,你还别说,关系大着呢!”刘村长来了精神,“周指挥官说,这守正,就是要守住我们种地的老本行,农业是根本,不能丢;创新,就是要用新作物、新方法种地,不能守旧!他还说,关键的一招叫做‘农业科学研究所’,后来大家都叫它‘农科所’。”

“农科所?”李云龙重复了一遍,这个新名词让他感到既陌生又好奇。

“对,就是农科所!”刘村长点点头,“周指挥官让这个农科所把我们村里种地的好手们都聚到一起,说是要研究什么……什么嫁接、移植,还有什么杂交水稻!”

李云龙听得眼睛都直了,这些词儿对他来说,简直比天书还难懂。“嫁接?移植?杂交水稻?这都是些啥玩意儿?能吃吗?”

刘村长哈哈大笑:“你问我,我问谁去?当时我们也是一头雾水,听都没听说过!周指挥官还写了两句话,挂在农科所门口,那叫一个扯……一个提气!”

“啥话?快说来听听!”李云龙催促道。

“一句是:‘人能有多大胆,地能有多大产!’

另一句是:‘步子要往大里迈,往远里迈,千万别怕扯着蛋!’”

刘村长一字一顿地说道,声音洪亮。

李云龙听完,先是一愣,随后忍不住拍手叫好:“好!好一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话我爱听!有魄力!不过这‘别怕扯着蛋’……哈哈,周老弟还真是……真是个妙人!”

刘村长也跟着笑了起来:“可不是嘛!当时村里人看到这两句话,都笑得前仰后合,说周指挥官这是把咱们农民的心里话都给说出来了!”

“那后来呢?这农科所真研究出亩产几千斤的粮食来了?”李云龙迫不及待地问道。

“哪有那么容易!”刘村长摇摇头,“周指挥官还挂了一个横幅,上面写着‘向袁隆平院士学习’。他说这个袁隆平啊,研究了几年就研究出来了一个亩产几千斤的超级水稻,让我们向他学习。可问题是,我们压根就没听说过这个人,也不知道他说的是真是假,尤其是他说的那些转接、嫁接、移植之类的手段,就和那个袁隆平一样,我们听都没听过,更是见都没见过啊!”

李云龙听完,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他虽然不懂农业,但也知道,这亩产几千斤的粮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周朝阳,到底是真有本事,还是在吹牛皮?他心里也没了底。

“然后啊,过了几天,周指挥官亲自到我们村的农科所视察,想看看咱们的‘超级作物’研究得咋样了。”刘村长叹了口气,脸上露出无奈的神情,“结果你猜怎么着?他一进门就傻眼了,我们这些人在他的农科所里,弄的还是老一套,你种你的麦子,我种我的谷子,跟在自家地里没啥两样,哪有半点研究的样子?”

李云龙一听就乐了:“这不就是换个地方种地嘛!还农科所,我看叫‘农科锁’还差不多,把一群老农民锁一块儿了!”

刘村长也笑了:“谁说不是呢!周指挥官当时脸都绿了,指着我们说,‘你们这哪是搞研究,这是过家家!知识体系不健全,专业知识缺乏,都是半路出家,需要重新学习!’”

“重新学习?学啥?”李云龙好奇地问。

“他说要建学校,让我们这些老家伙重新回炉,学那些什么……什么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听得我头都大了!”刘村长苦笑道,“还说书本没到的这段时间,先让我们做管理工作,熟悉熟悉未来发展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