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各地监军的快报,也在午后发往各地。
可以说崇祯登基八年来,除各地加急公文外,从未如此高效。
......
傍晚时分,崇祯正与周皇后享受“烛光晚餐”。
王承恩来报,黄得功、周遇吉已到京师,崇祯猛地一激灵,一下子陪老婆的心思都没有了。
两人来得够快,冀州隔得近,周遇吉算正常脚力,大同镇离京600余里,一天半就到,黄闯子到底是黄闯子。
忙命叫人传令,让二人好生休息,明日辰时入宫觐见。
今晚陪美艳皇后看来是不成了,崇祯放下碗筷,去往东暖阁,黄闯子他们来了,军制改革已不能再拖。
摊开纸张,崇祯陷入沉思。
当下大明军制,让人无比头疼。
禁军、京营、营兵、卫所军并存,两百多万军队,相当于养了两百万头猪,起作用者甚少。
抛开禁军,还有特殊职能的锦衣卫不提,从上到下,无论管理、体系、编制、军职名称等,实在错综复杂。
自己的便宜祖宗老朱,当初为限制军权节约军费,搞出“卫所”加“营兵”军制。
卫所平时屯田,需要戍边或作战时,再充入营兵,成为正规部队。
上头有五军都督府、兵部管辖,一个主建,一个管战。
下面有巡抚、提邢按察司、兵备道、都指挥使司等统领“卫所”,以及监察巡按督导。
边镇有经略及总兵管理“营兵”,后期还衍生出总督、督师。
开国初期还好,卫所与营兵之间只是换个地方,换个系统执行不同任务,一切相安无事。
到朱棣时,多出一个靠“篡位”起家的嫡系“京营”。
其将领绝大部分为勋贵,五军都督府也是由勋贵掌管,这个机构模式,一直延续到明末。
期间各项职能,发生过重大调整,标志性事件为“土木堡之变”。
这场战役令京营精锐尽失,有能力的勋贵,基本战死沙场。
于是五军都督府只剩下管理卫所职能,以及世袭京营相关职务,军权变由兵部实际掌控。
进入中期以后,卫所这支预备役部队,基本失去提供兵源功能。
军户大量逃亡,卫所官成为地主,剩下的军户,则沦为军官的佃户或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