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皇帝直接掌控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掌控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导致宋朝跟辽、西夏、金打仗老是输,边患问题解决不了。
后来更是军事上积弱,于是两宋还亡在了社会制度不如自己的游牧民族手里。
但实际上呢,赵匡胤那会儿根本没定啥“重文抑武”的方针,他主张的是文武制衡。
后人根据“太祖誓碑”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些话,就说宋朝“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赵匡胤定的。
其实赵匡胤是抑武,可没太重视文。
他跟赵普说过:“五代的时候方镇凶残霸道,百姓苦得很。我让挑一百多个能干的儒臣去管大藩镇,就算他们都贪污,也比不上一个武人。”
对赵匡胤来讲,用文士是因为他们可能惹的祸没武人大,也不会像武人那样威胁政权根本。
宋朝搞的文人治军那套制度,目的是彻底除掉让强唐灭亡的藩镇军制,出发点挺好,效果不错,想法也先进。
但人算不如天算!
两宋亡在游牧民族手里,原因挺多。跟两宋对着干的,先是辽、夏,接着是辽、金,最后是金、蒙。
从打仗的情况看,北宋得两线作战,只能主打防守。
但到宋太宗的时候,那才是真的重文抑武。
宋太宗军事能力远不如赵匡胤,只能靠这办法加强皇权,还弄出个“平戎万全阵图”!
赵匡胤一直做的,其实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实力,不是光针对武将,他打压的是太集中的权力和地方权力。
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权力削弱分割,搞军政、民政、财政三权分立。
同时,中央也搞军政、民政、财政三权分立,开始降低宰相地位和权力。
赵匡胤在礼节上还取消了宰相“坐而论道”的制度,让宰相没了那种百官比不了的待遇。
看到这儿,大家应该能明白,赵匡胤不是只打压武将,也分割相权,有计划地加强皇权和中央权力。
这就是皇权和相权在较劲,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赵匡胤用的是强干弱枝的办法。
先说地方上,派文臣当知州,还设通判跟知州互相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