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造纸印刷

瞧瞧这年号就明白,李旦压根没啥实权,“垂拱而治”,权力自然是在太后武曌手里头。

武曌当上太后开始执政后,头一件事就是广纳人才。公元 685 年,也就是李旦的垂拱元年五月份,武曌下诏书允许朝廷内外九品以上的官员和老百姓向朝廷自我推荐,盼着能被任用。

这道诏令看起来平平常常,可要是您把它跟 “废王立武” 的背景联系起来,您就会发现,整个李治和武曌统治的时期,朝廷一直在打压门阀,扶持庶族,发展科举。

这也被看作是武曌在华夏历史上相当突出的贡献之一啦。

武曌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当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人赶出了朝廷。

但这些关陇集团和他们的追随者,在当时已经成了一股既得利益的保守势力。

就为这个,武曌开始通过各种办法扶持庶族地主官僚,从庶族地主里搜罗更多的人才,把她的统治基础给扩大。

第一个办法,朝廷派存抚使到全国各地搜罗人才,送到京城,让皇帝亲自考试,这就是制举、策问,成绩优秀的,不管啥资格,破格录用,给重要的职位。

第二,下令 “朝廷内外文武九品以上的官员以及老百姓都可以自己举荐自己”,允许官吏、百姓自己推荐,免得举荐的时候有遗漏。

第三,进一步推进以乡贡(贡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光科目变多了,录取的人数也大大增加,平均每年录取的人数,比起贞观年间多了一倍还不止;

而且还开创了殿试制度,像载初二年(690 年)二月,太后在洛城殿给贡士举行考试,贡士殿试就从这时候开始;

另外,长安二年(702 年),还 首次设立武举,把选官的范围给扩大了。

武曌选官的范围挺广,难免有混进来充数的;但确实也选拔了不少有本事的人。

这些有本事的人不光是当时加强武曌统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一些人还是后来辅佐玄宗 “开元之治” 的名臣贤相,像姚崇、宋璟之类的。

武曌当政的时候号称 “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这些有名的贤臣都在里头。

另外,武则天在跟高宗一起执政的时候,还下诏书修订《氏族志》,改名叫《姓氏录》,更明确地规定 “在本朝能做到五品官的都能升入士族行列”,进一步打击了旧的门阀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所以中唐以后就出现 “当官的和普通老百姓,混在一起分不清” 的情况。

当然啦,这些从根本上说还是没动摇那些世家大族和门阀的根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门阀政治真正退出舞台,还得等到唐末有个人从物理层面把他们消灭掉。

再加上到了宋朝,民间出现了大量的书院,还有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