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表达两个意思,还顺带帮刘平敲定了基本的基调。
这就是智慧。
有了孙乾开头,刘平也没有反对,大家的讨论就有了重点。接下来就是刘备集团的效率了,只用了半天,就敲定了这一次科举考试的所有事宜。
散会之后,刘备专门跑了刘平的班房。
“德安啊,你觉得今年能有多少人参加这一次科举?”刘备一脸期待的问道。
刘平看了一眼刘备,道:“不会比之前多的。”
他知道刘备在期待什么,但是这事儿不是期待就行的。天下读书人就那么多,有自信敢来参加科举能占多少?而且成都这地方,道路难行,也断绝了不少人来参加科举的念头。
再一个,也不是你成都一个地方开科取士,没必要跑这么远不是?
刘备如今最大的优势,就是实力最强,最有可能完成一统天下,剩下的,只能说就那样吧。
“哎,某倒是也知道,只是还是想着要是能再来三五千读书人就好了。”刘备一脸唏嘘的说道。
刘平对此不置可否,他也想啊。现在算上南蛮,算上乌戈国,如今刘备势力已经统治了将近两千万人口,官员数量呢?不到一万人!
这够干嘛的?
这里面还算上了不少文书、小吏这等,只要能读书识字在衙门当差的都算上了。在刘平看来,在当前的交通、通讯技术和治理理念水平下,别说这些人,就是再翻十倍都不一定够用。
当然,如果刘平放弃大政府,实际管控权力只到县一级就停止,那另说。
但刘平显然不会这么做的。不管是在武都,还是目前占据这么大一块地方。刘备势力的实际控制力,都要求做到乡村的。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喊着人手不足,一直让所有人享受福报。
刘备其实是不理解的。按照刘备的想法,郡县一把手定下来,剩下的不要管,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每年如数交税,打仗的时候配合征兵就行了。
实际上,就目前来说,武都、长安和成都,也就是这是三个地方周围能做到乡村都能实际控制,剩下的地方,顶多也就是到县一级。
所以,刘备对刘平的执念不理解,这也导致整个刘备势力,一直都在缺人。而且还是人越多,活越多,活越多,人就越缺。
这给刘备的感觉就是,人越多越缺人。
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
他今儿个其实主要还是想劝劝刘平,一口气吃不成大胖子,没必要执着于现在就把什么事情都做完。
按照刘平自己的说法,那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一锅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