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人性15

让对方对你服服帖帖、俯首称臣的相处诀窍

首先,请大家牢记一句话:长期对某人忍让,并不会换来对方的感激与回报,反而会使其变本加厉、得寸进尺。这是因为人性中存在着贪婪的一面,人往往是贪得无厌的,而且多数人会欺软怕硬。

就拿武大郎对潘金莲来说,他对潘金莲的好可谓感天动地。现实生活中,明星某某强对妻子某某蓉也曾掏心掏肺,然而结果呢?他的深情并未换来相应的回报,反而遭受了更严重的伤害。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去爱,而是强调爱需要讲究策略和手段。过度地对一个人好,往往只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实际上,你越是在乎一个人,这个人往往越不会在乎你。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你们的相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对方无需在乎你,也能获得你的在乎。这就如同许多小孩,爷爷奶奶对他们越好,他们反而对爷爷奶奶越不孝顺。你会留意到,身边的每个人在与不同的人相处时,表现出的方式截然不同。

以小孩为例,他们在面对同学、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时,会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和状态。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并非是小孩善变,也不是他们刻意为之。这些不同的相处模式,其实是由他们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等共同塑造的。一个6 - 7岁的小孩,其行为表现往往是人性最本真的体现,没有过多善恶美丑的观念,也没有后天习得的虚伪掩饰,真实地展现出人性的原始面貌。

举个例子,我儿子上小学一年级,他与身边不同的人相处模式差异明显。他对关系最好的同学非常大方,家里有好吃的,会主动带一些给同学;但在面对他妈妈时,却表现得十分小气。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妈妈对他过度宠爱,他早已习惯了无需付出就能得到关爱,自然就不愿再付出了。所以,他与妈妈形成了一种无需付出就能获得回报的相处模式。

然而,对待同学就不一样了。他明白,只有拿出一些好吃好玩的,同学才愿意和他玩耍,因此他习惯了先付出才能有回报的模式。听到这里,有孩子的宝妈们或许已经开始担忧了,别急,精彩的还在后面……

再看看我儿子和我的相处模式。对于深谙相处模式塑造之道的我来说,管教他易如反掌。在我面前,他谨小慎微,堪称三好学生、模范孝子,我一个眼神,他便立刻乖乖听话,毕恭毕敬地端茶倒水。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被惩罚怕了。我对他的惩罚涵盖精神、肉体和物质各个方面,这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比如,有一次他跟我顶嘴,我便禁止他看电视、玩玩具、和小朋友玩耍各10天,让他只能在家写作业;肉体上罚站1小时;物质上10天不许买零食。

经过两次这样的惩罚,他清楚地知道在我面前不能犯错,否则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他与我相处时,形成了犯错会遭受严惩,想要我对他好,就得先对我好的模式。

每次我惩罚他时,他外婆总会出来求情,还数落我,平时外婆对他宠爱有加,要什么给什么。结果呢?孩子对外婆毫不尊重,经常顶嘴、大喊大叫。后来外婆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等我再出面惩罚时,便没人阻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