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没有等来朱棣同意工匠工场化改革的批复,却等来了朱棣命他北上的诏书。
几乎同时收到的诏书的还有太子、太孙还有在南京的一些重要官员。
至于那些没让他们北上进京的官员,那就惨了,估计要坐冷板凳。
朱棣限令太子、太孙及官员们在十二月底前必须赶到燕京。
因为元旦朱棣就要正式宣布迁都,改燕京为京师,原京师则为南京。(此后,北面的那个京为避敏感词,一律称京师,不再称燕京。另外不再出现直隶字样,要么北直隶,要么南直隶,前文的直隶统统都特指南直隶。)
另外,行在六部也正式转正称为大明的新六部,留在南京的六部则转而成为光荣的候补队员,称南京六部。
赵辉心说自己果然到哪里都摆脱不了牛马的命运,刚躺平了没多久又要开始操劳。
不得已,他只好先行北上,留老婆孩子、老娘以及一众妻妾在南京,等他去京师安顿好了,再派人将他们一起接去。
朱棣这次动作还挺匆忙的,赵辉估摸着自己的府邸应该还没造好。虽然他给自己提前在教忠坊预留了一块地,早早就开始施工,但此时怕是还只完成了一大半工程——没办法,工匠们都在赶六部及各衙门的衙署。
由皇帝赐宅的公主府进度就更慢了,寝宫才刚起了个地基,其余附属建筑大概建了一半还不到。
到得京师,赵辉先进宫觐见。
进了承天门(现在首都最有名的那个门),赵辉一眼就看到了一座巨大的大殿,就是三大殿之首的奉天殿,也是百姓俗称的金銮殿。
那巨大无比的建筑即便是隔了端门、午门、奉天门(现在叫太和门),依然横亘在眼前。
之前赵辉来这里时,三大殿还在建造中,还没有现在这么震撼。
现在从南往北一路往前行去,望着那高高在上气势恢宏的金銮殿,这才真正感受到了皇权的威严。
赵辉要去乾清宫,他从奉天殿旁走过,不由地感慨了一句,“真大啊!”
跟后世故宫不同的是,此时的奉天殿是太和殿的老祖宗,比后世看到太和殿还要大一倍。
太和殿高七丈四尺五寸九分,奉天殿高达十五丈,占地面积就更不用说了。奉天殿差不多撑满了整个大殿汉白玉底座,太和殿只能占据三分之一,缩水了不止一点点。
赵辉突然想起了一事,他似乎记得明朝三大殿可是着过火的,因为他记得嘉靖那会就重修过三大殿。
但这事他不好跟朱棣当面讲,毕竟人家朱老四新房子刚刚落成,你就当面跟人说人家新房要小心防火,这不是找打,是找死。
朱棣在乾清宫见了赵辉,朱棣现在忙得很,就交待了赵辉可以在京师招募工匠,允准按赵辉的以工代役、缴纳代役钱的计划去执行,但规模不得私自扩大,只限一百人。
赵辉暗暗吐舌头,别看朱棣打仗时敢打敢拼,咋治理国家就这么暮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