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发展火器

太子忧心忡忡地问道:“卫所训练真的废弛如此?”

赵辉道:“京军尚时有松懈,地方的卫所,那就更不堪了。地方的卫所兵,一大半还要操持生计,或种田,或渔樵,即便有空闲,也乐于做工打杂,哪愿意练兵?”

太子痛心地点点头,这些事情他也是有所耳闻的。

老朱创下的卫所制度,开国初固然起到了推动生产力、稳定局势的作用。但国家一旦承平,卫所的士卒特别是内地的卫所兵开始民化,种地、打渔、砍柴,跟普通百姓并无不同。

他们也是人,也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啊。

都没有仗打了,那练兵当然是能躲则躲了。

兵练得少,遇到战事,那自然是打不过的了。

还有一点,其实也很要命,那就是空额。

空额原因有很多,比如士卒逃亡、军官故意放任等等。但此事说出来也解决不了,还平白得罪人,只能从长计议。

太子觉得赵辉说得很切中要害,又问他有什么对策。

赵辉便一五一十把自己的想法讲了出来。

赵辉提议,仿照唐朝府兵,建立“番上”制度。即地方卫所的士卒,轮番到某处驻守。

其实这个制度赵辉是照搬了几年后朱棣在燕京推出的国策,但赵辉一开始就加以了改良。

即两京附近的卫所,轮流到京上番。

山东、浙江、福建等地卫所,则轮流去防御要害。

边疆的卫所,则去边境驻守。这样采用就近原则,避免了上番的士卒不远千里去上番,劳民伤财。

番上制度,可以同时兼顾训练与战斗。一来,上番的士卒会受到更有力的监督,二来,上番的士卒有仗可以打,战斗力就不至于下滑得过快,以战代练。

朱高炽听得频频点头,他原只是想了解下京军士卒的训练情况,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竟发现了赵辉的才干。

见周围的文官们也愣愣地听赵辉讲,朱高炽没好气地道:“先生们可记下了没?”

边上的文臣赶忙拿起纸笔,将赵辉所说的,按紧要的写下来。

赵辉见大家对自己所说的如此重视,心下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