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趁机发动反攻,义军损失惨重,被迫撤退。
这一战,让李自成认识到,自己的军队虽然士气高昂,但在军事素养和后勤保障方面,与明军仍有差距。
于是,他痛定思痛,在撤退途中开始对军队进行全面整顿。
他招募了一批有经验的将领,加强对士兵的训练,同时,建立起完善的后勤补给体系,确保军队的粮草供应。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再次率部出征。此时的他,经过一年的整顿,军队面貌焕然一新。
他采用了“先取关中,再图天下”的战略,挥师西进。
一路上,义军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许多州县。
在占领襄阳后,李自成自称“新顺王”,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机构,初步搭建起了治国的框架。
随着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李自成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治理这些新占领的地区。
他深知,打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难。
于是,他广纳贤才,任用了一批有才能的文人,帮助他制定各项政策。
这些文人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如减轻赋税、鼓励农耕、兴修水利等。
在他们的努力下,新占领地区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百姓们的生活也开始好转。
崇祯十六年秋,李自成与孙传庭再次在战场上相遇。
这一次,李自成已今非昔比。他精心筹备,制定了周密的战略计划。
战斗打响后,李自成先派出小股部队佯攻,吸引孙传庭的主力部队出击。
然后,他亲率精锐部队,绕到明军后方,切断了明军的粮道。
孙传庭发现粮道被断后,顿时惊慌失措,明军阵脚大乱。李自成趁机发动总攻,一举将明军击溃。
此役,孙传庭战死,明军主力损失殆尽,明朝在北方的防御体系彻底崩溃。
战胜孙传庭后,李自成乘胜追击,一路向关中挺进。
关中乃四塞之地,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李自成深知,只要占领了关中,就等于握住了打开天下的钥匙。
在进军关中的途中,李自成的军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百姓们自发地为义军提供粮草、情报,甚至有许多人加入了义军。
崇祯十六年冬,李自成顺利占领西安。一进入西安,他便开始着手筹备建国事宜。他将西安改名为长安,作为自己的都城。
同时,他下令修建宫殿、官署,完善政权机构。
在这个过程中,李自成充分展现出了他的治国才能。
他不仅任命了一批得力的官员,负责管理各个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社会秩序。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长安城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李自成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了新建的宫殿,正式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
那一刻,鼓乐齐鸣,百姓们欢呼雀跃。李自成望着台下的臣民,心中感慨万千。
从一个被官军四处追剿的起义军领袖,到如今的大顺皇帝,他走过了一条无比艰辛的道路。
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他的目标是推翻明朝,建立一个真正属于百姓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