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种植的蔬菜,可以供应一个国家的需求。
这就是“开拓型农业”和“崛起型农业”的区别。
寿光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其地理位置、气候影响、土壤水文因素占绝大部分。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
在北魏时,寿光出了一个叫贾思勰的人,没错,就是那个《齐民要术》的作者。
这本书是一部综合性农学着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着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
该书着重强调在农业生产中要重视“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就是认为农业生产要按照不同的季节、气候、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来进行粮食作物的种植。
“地利”,就是指要考察土壤的质量,根据土地的情况来种植适宜的农作物,进行合理的布局和管理。
“人和”,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只有“顺天时,量地利”,才能既节省人力,粮食收获又多。
正是这本书的指导,再加上寿光人千百年如一日的努力、积累、传承,最终有了“蔬菜之乡”的美誉。
而现在,岳川要做的事情就是编撰农学巨着。
在贾思勰原着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至于书名,岳川想了想,还是使用原书名。
“老贾啊,你是齐人,你写的书是《齐民要术》,我还用这个书名,还是写给齐国人的,我也不算剽窃,是不是?”
之前在吴国时,岳川写了一本《吴民要术》,专门讲各种水产养殖,以及水产养殖和农业的结合。
那本书纯粹是自己编写,对上辈子种种养殖技巧汇总。
现在,有《齐民要术》进行参考,创作起来事半功倍。
一夜时间,岳川就完成了大纲。
原着正文分成10卷92篇,11万字,其中正文约7万字,注释约4万字。
到了岳川这里,后面不加个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写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