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新诗沙龙

民国大文豪 北极0之北 1100 字 3个月前

注意到周章寿的反应,李斯年急忙解释:“周兄,您别误会。米国的文学出版市场现在非常繁荣,大量的新作家涌现。我写的都是娱乐性较强的小说,比较迎合市场口味,真的不能和您那些充满思想性的作品相提并论。”

周章寿听了这话,心里才稍微平衡了一些。他想,一两个月内仓促完成的小说,能有什么深刻的思想性呢?可能也就是些“鸳鸯蝴蝶派”的媚俗之作吧,我是不屑于去写的。

然而,就在这时,坐在一边一直沉默的李守常突然插话,他诧异地问道:“斯年,你刚才提到的那本《The Great Gatsby》,是不是最近在米国新上市的?”

李斯年点头确认道:“是的,那本书是我在回国途中,船上闲暇时所写的。写完后就直接寄给了我在纽约的出版代理人。如果没记错的话,那本书应该是七月份出版的。”

李守常眼中闪过一丝激动的神采,他声音略微提高道:“那就没错了,真的是出自你之手啊?我听毛熊那边的朋友说,这本书虽然才刚刚出版不久,但在米国已经造成了巨大的轰动。你知道吗,第一个月就售出了近十万本,文学评论界也是一片赞誉之声。”

正在夹菜的周章寿闻言一愣,李斯年,你做个人吧,这就是你说的没有思想性?自己还在这里沾沾自喜呢,好羞愧。

李守常刚才因为激动,声音稍微有些大,这动静也引起了桌上其他人的好奇。

胡适之抬起头,好奇地问道:“守常,你们在说什么呢?这么热闹。”

周章寿也想知道更多细节,于是帮忙解释道:“守常在说,斯年在米国出版了一本小说,现在这本书在读者和评论界中都大受欢迎。”

桌上的其他人听着他的话,都有些不敢置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么?此时的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是极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近代华国经历了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变革,这让一些人在文化认同上产生了迷茫和动摇。睁眼看世界之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一些人开始怀疑华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甚至倾向于全盘西化,连胡适之都曾说出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论调。

于是,众人都将目光转向了李守常,期待他能给出更多的信息。

李守常放下筷子,详细地解释道:“最近我在协助孙进行党派改组的工作,因此与毛熊方面的人士接触较多。我也是听他们提及,说米国最近出版了一本名为《The Great Gatsby》的书,书中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畸形发展、社会阶级的日益分化以及贫富不均的现状,对虚幻的‘米国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这本书一上市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毛熊方面甚至还有意引进这本书在其国内进行翻译出版。”

李守常的这番话,让桌上的众人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李斯年,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惊讶、诧异,还有对李斯年的钦佩与敬仰。在这种目光的注视下,李斯年也不禁感到有些飘飘然。

吃完午饭,一行人又回到了燕园。李雅琳和两位闺蜜走了,其他人也回去继续办公。李斯年和徐智摩则跟着胡适之来到北大红楼,在二层西南角找了一间没人的大教室,这间教室就是后世着名的北大红楼“第三十六教室”。

胡适之找来陈源,又让人去叫来了饶孟侃和朱湘,加上徐智摩和李斯年,几个人就聚集在这间办公室里面开了场小型的文化沙龙,打了一上午酱油的徐智摩,现在终于轮到他来表现了。

这次青年诗人们的聚会,在后世被看作是“新月社”的首次集结,为这间教室增添了更多的历史意义。

陈源,笔名西滢,他今年刚刚从英国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归国,被蔡校长委以重任,聘为外文系教授。他在文学评论与创作中都是新诗的积极倡导者,致力于新诗批评与理论的建设工作。

而饶孟侃和朱湘,这两位现在则还在隔壁的清华学堂就读,并且已经开始涉足新诗的创作,都是被胡适之看好的文学青年。他们与孙大雨、杨世恩四人,在新文学运动中崭露头角,被赞誉为“清华四子”。他们后来成为了华国现代诗坛的杰出代表,也是新月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胡适之给徐智摩和李斯年介绍完三人之后,兴致勃勃地说道:“他们三位现在都是新诗的爱好者,在新诗的创作和理论建设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今天叫来我们一起讨论下新诗的创作和发展方向问题。”

接着,胡适之又热情地向他们三人介绍了徐智摩和李斯年。

当听到徐智摩的大名时,三人都流露出了深深的敬意。徐智摩近期在各大杂志报刊上频繁发表新诗,而且每一篇都堪称佳作,其中佳句频出,更是让人回味无穷,这使得三人对他充满了敬意。

对于李斯年,他们倒是没怎么听说过,不过当胡适之将刊载《致橡树》一诗的杂志丢给他们翻阅之后,三人对于李斯年也是肃然起敬。

在大家逐渐熟络之后,胡适之不禁感叹道:“真是遗憾,诗秋和易多今天没能到场,他们可是新诗的骨干力量啊。”

李斯年好奇地问道:“您说的是梁诗秋和闻易多二位么?”

胡适之点了点头,回应道:“正是他们。可惜的是,他们两人在年初就前往米国留学了。斯年,你在米国期间,有遇到过他们吗?”

李斯年回答道:“说起来,我确实在纽约见过这两位,还有谢晚营和许笛山,他们一起来的米国,我和诗秋家里的长辈还有些许交情,我和他们一起相处了几日,感觉他们几人都是文学才子啊,没想到诗秋和易多在诗歌创作上也如此出类拔萃。”

朱湘在一旁补充道:“他们二位都是我们‘清华文学社’的前辈,闻学长还是诗歌组的组长,给我们讲过不少诗歌创作的心得,我和子离(饶孟侃的表字)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