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岛的价值在哪里?
一是这完备的城防设施,长100丈,宽30丈,高4丈的石头堡垒,可常驻兵500人,这在外海是罕见的。
二是造船厂和技术娴熟的囚犯。河运槽船大都是平底船,抗不了海上风浪。海上需要用尖底的海船,晁盖想在外海建立基地,正需要能驻兵、能造船的地方。
三是岛上的囚犯人才。宋庭每年会向沙门岛输送三百名左右的罪犯,但受岛上资源限制,只能养活200人,这也造成了岛上囚犯死亡率居高不下。可只要供应充足,这些囚犯都能活下来。能被发配到沙门岛的都不是一般人,需要仔细甄别,罪大恶极的就干活儿到死。情有可原或被冤枉的就收归己用,就像这次捡漏的耿直孔目孙定、儿科医生钱乙一般。
四是可以作为中转站,方便晁盖向四方探索。
“天王,战场打扫完毕,目前岛上共收拢囚徒162人,官兵俘虏178人,补给船工30人,刀鱼水兵60人。如何处置,请天王示下!”
阮小七前来禀报,他作为玄武营副将,是这次跟随晁盖出行人员中职位最高的,负责占领之后的清点事宜。
晁盖看了看稍微偏离中天的太阳,他们中午时分抵达沙门岛,用了半个时辰破城,现在大约是下午一点左右。
到午饭时间了呢。
普通人一般只是一早、一晚两餐而已。
但随着物资丰富,从汉代开始,吃饭也变成了一种礼仪,即皇族每日五餐,王公每日四餐,贵族三餐,平民只两餐的规矩。少食多餐也变成了富贵的象征。
当吃饭次数也成为了一种规矩,那么逾越就变成了一种罪!就像商人有钱却不能穿丝绸衣服一样,被人举报就是罪!
到了宋代,以往朝代养活3000-5000万人就会粮食不足,导致矛盾爆发,改朝换代。可宋朝却养活了近亿人口,物资的极大丰富,也让皇帝对百姓吃饭的规矩放松了许多,下旨恩赐百姓可以一日三餐而不定罪。
因此中午吃饭也被称为了“赏午饭”,后来慢慢演变成了晌午饭。
这一点在后世的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中多有体现,晌午、晌午饭不断出现。
可以说,民间百姓物资富足,让一日三餐走进了千万普通百姓中。这一点在千年前的中国已经实现。
结果,到了近代日本和西方开始跳出来抢夺中午饭的来源权。
日本说,午饭起源于日本江户时代中午吃糕点,后来传到中国上海,再由上海传遍中国。
英国说,午饭起源于英国1650年的mealtimes。同时代的法、德、西班牙、意大利都是一日两餐的穷鬼。
埃及说,他们的金字塔铭文记载四千年前法老一天“五餐”。
韩国说,我们从一万年前就开始一天吃五顿,所以整个世界都是抄袭我们!
.........
总而言之,这吃午饭在宋朝已经很普遍,但是穷人一般还是吃不起。物资匮乏的沙门岛狱卒和囚犯同样吃不起,能喝口凉水塞牙缝,我为什么要浪费粮食呢?
但晁盖却准备中午给他们吃顿好的。
“将众人聚到城寨来,我要训话。”
晁盖吩咐道。
不久162名囚徒,178名官兵俘虏,30名补给船工,60名刀鱼水兵都被聚集到沙门寨中。
阮小七率领十四将守住四周。
晁盖走到沙门寨内的高台,看到一个宽大油腻的宝座,那是董遇那个变态用来坐着欣赏囚徒行刑的东西。
“咵!”
晁盖一脚把那上百斤的实木宝座踢飞,撞在墙上,碎了一堆木柴。然后长身直立,面向台下,道:“我乃山东豪杰托塔天王晁盖,整个京东两路的霸主。”
该谦逊的时候谦逊,该自夸的时候就要自夸。
“我不管你们以前是什么人,狱卒、囚犯、船工、还是水兵,现在,你们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我晁盖的属下。”
晁盖一锤定音的将他们的身份坐实。
“是梁山之主,托塔天王晁盖?我知道,都说他有翻江倒海之能,原来他真的能一步跨海啊!”
“我也知道,听说他之前一战把官军打的全军覆没,这才几个月?已经占据京东两路了么?”
“我是去年来的,听说他为了救助祝家庄,从东海抓来一条龙,水漫山岗。东海?不就是这儿吗!”
“我们这是要成为他的属下吗?太好了。我要翻身,我要复仇!”
.......
囚犯们议论纷纷,他们进来的时间都不长,年代久远的都快死完了。所以对晁盖的事迹多少都有耳闻,表现的很兴奋。
船工们和刀鱼水兵对晁盖也听说过,登州团练使张勇自从梁山逃回,就化身成了晁吹,把晁盖和梁山的实力吹嘘的云里雾绕,恰似神仙人物。登州百姓军民都快耳熟能详了。而能从这么多神仙猛将中杀出一条血路回来的张勇,当然更被大家佩服不已。一同逃回的数千登州团练兵也跟着张勇一块儿吹嘘,更是让大家信以为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船工和水兵们抵触也不大。
只有狱卒们因为长期驻守海岛,消息闭塞,对外情况两眼一抹黑。听周围人都说晁盖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急忙向周边的刀鱼水兵、船工求证,听他们一番更加失真的吹嘘,心中突然冒出一股:董遇死的不冤的感叹。
能跟随这样的豪杰,总比跟随董遇这死变态要好吧!
晁盖打开精神天眼扫描,代表敌意的红色在逐渐减少,中立的蓝色开始成为主流,少数的黄色开始出现。
“我晁盖向来最重公正、信义,对自己人,我从不吝啬,有功必赏。”
说完,让阮小七等人依次上台,赏赐他们银两、兵器、铠甲。连那些操作船只驶来的船工都每人赏了一贯钱,以示嘉奖。
让底下的其他人看的一阵眼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