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析利亦言义 帝不轻受赠

他肃然道:“孟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肃以为,陛下擢拔忠臣之士,以亲贤臣;信重商贾之士,以求富国;心系天下苍生,以安黎庶;有此三者,可谓之人和,亦足称得道者也。是因得道者多助,方有草民愿敬献钱财,襄助陛下平定天下,此举正合儒家至理。”

刘协激动地看向甄尧、卫兹、糜竺和鲁肃四人,感叹道:“朝中有贤臣,乡野有义士,何愁大汉不兴啊!”

看着甄尧四人面现喜色,他口风陡转道:“子贡拒金,可曾听闻?”

甄尧和鲁肃均应诺。而卫兹和糜竺却似茫然。

于是刘协让甄尧为糜竺和卫兹解惑。

甄尧遂道:“春秋,鲁国颁布法令称,鲁人在异国看到同胞被卖为奴,可出钱赎回。归国后,国家将给予补偿和奖励。许多在异国为奴的鲁人,通过此法令,被赎买回国。

子贡,褒尊侯孔丘(东汉和帝时从宣尼公降为褒尊侯,唐太宗时废周公先圣的称号,改遵孔子为先圣)之徒,在外经商时经常出钱赎回鲁人,但却拒绝鲁国的赏赐,自愿承担费用。他还宣称要为国家赎回更多的鲁人。

孔子批评子贡道,国人赎救落难的同胞,系出于义。其得国家赏赐,既不致有金钱损失,又能得到称赞。而子贡的行为呢,拔高了人们对义的要求。如果国人赎人领取赏赐,不仅不被称赞,反而会被人嘲笑。长此以往,人人皆不愿救人,法令亦失去意义。这哪是好事,分明是恶行,害人害己。”

糜竺和卫兹二人听完这个故事,似有所悟。但他们还是不明白,这个故事和他们敬献钱财有何关联。

鲁肃和甄尧也疑惑地看向刘协。

刘协朗声道:“士农工商,皆于国有功。朕乃国君,当一体视之。今国有难,然黎庶更难。若天下富者皆捐钱财,朕便易生偏颇之心,对黎庶不公。望诸君莫陷朕于不义。”

甄尧、卫兹、糜竺和鲁肃闻言,皆面露惭色,不敢再言敬献钱财之语。

刘协叹了口气道:“朕也开诚布公,保证金共计十二亿钱,朕会用于国事。待他日国库充盈,朕自会补齐钱财。如此,诸君已是在帮朕了。”

甄尧等人闻言,这才想起保证金之事。若非刘协提及,他们还真想不到这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