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周天子不肯赐爵,智氏取嬴姓而代之,如同妫姓田氏一般,会变成诸侯可以接受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诸侯能够接受这样的取而代之?其实有一个前提,便是干取而代之的那个家族,他们的出身要是某国公族。
那样的话,诸侯认为一样有那么一个国家,具体是由谁进行统治,反正别是“泥腿子”也就行了,免得打破“王侯将相有种”的既定秩序。
必须了解到一点,关于“王侯将相有种”这个观念,自夏朝出现,一直到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才被打破。
也就是说,打破“王侯将相有种”的人不是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与吴广,陈胜和吴广只是喊出那个口号,随后陈胜称王立刻败亡,根本没有享受到胜利的果实。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虽然大多数诸侯后面覆灭,但是刘邦成了最后的赢家,汉帝国坐享国祚之后,关于“王侯将相有种”的秩序才被真正打破。
在刘邦之前,任何非王族后裔称王或成为一方之主,其实只是一个奋斗的过程,不能视为最终结论。
智宵不知道周天子会不会闹出什么幺蛾子,稳妥起见肯定要留有备用方案,其中就包括取嬴姓而代之。
“派出人手传檄四方,告知秦庭已然覆灭,黎庶各安其业,权贵前来拜谒等候处置。”智宵要传檄的范围是原秦国统治的势力范围。
范蠡并没有因为被智宵过来摘取胜利果实而有丝毫怨言,笑着应“诺!”答应下来。
那可是灭国之功,非等闲人物能够担之。
当然了,智宵不会亏待范蠡与其余人,后面绝对会有封赏。
辅果等范蠡离去,才说道:“秦人恐难止戈。”
智宵知道啊。
秦国有两个人口稠密的地方,都城圈已经被智氏攻占并控制,遥远西边的“冀”却是暂时鞭长莫及。
尽管“冀”那边的秦人为了支援首都圈损失了一批兵力,大体上却是保留了实力。他们认为还有自保能力的情况下,选择投降的机率很低,更大的可能性是选出一名嬴姓血脉登基,再继续与智氏展开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