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函谷关

“若有敌军来犯,取水便是一项难题。”辅果说了防御方的优势之一。

可不是吗?附近山地多,尤其是越靠近大河的地方越难走,当地取水的地点少,从大河取水又相当麻烦,人少了自然问题不大,军队这种动辄数万乃至于数十万的规模,每天的用水绝对夸张,光是保证水源都是一个大麻烦。

智宵一阵“哈哈”大笑,说道:“正是源于如此,方修关隘。”

要不怎么说只要“函谷关”一天耸立,关中就固若金汤?

他们向东约三十公里,夜幕降临之前安营扎寨。

智宵看着周边的环境,指着一个地方说道:“此地需筑一城。”

辅果看着被夕阳照得一片红色的大地,尽管想得不是那么明白,还是盲目地点了点头。

智宵认为这里有必要修筑一座城池的原因太简单,该地的地形已经趋于平坦,修筑起一座城池能够给“函谷关”作为屏障,也可以起到拖延敌军快速向“函谷关”推进的速度!

其实,历史上秦国向东不断扩张之后,当权也有心在智宵所选的地方修筑城池,只不过后来不了了之,直至到了西汉年间才有城池耸立,城池的名字叫“黾池”。

在这里起一座城池,不止能够给“函谷关”起到预警以及拖延敌军的作用,进入战争状态只要将城池守住,敌军敢越过城池就要面临两面夹击,想攻克城池再向“函谷关”进发,期间要面对的就是关中反应过来,关中方向开来大军与城池守军一块迎击来犯的敌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然了,到西汉年间之后,当时的“函谷关”又变更了一个位置。

另外,其实“函谷关”这个名字被多个关隘用过。

智氏修建关隘之前,哪怕是关隘修成之后,首个“函谷关”其实是在周王室境内,位于尹氏封地之内。

老子西出函谷关,走的就是尹氏的那一个,才有老子赠书尹喜的事情发生。

所以,智氏将自家的关隘命名为“函谷关”之后,当世也就有两个叫“函谷关”的关隘同时存在。

这种事情在当代很常见,后世史学家就是在地图的标名加上①、②符号,以示落成的先后顺序。

历史上,周王室在河南中北部修了“函谷关(周关)”,秦国也在河南西部修了“函谷关(秦关)”,后面西汉在河南东部又修了“函谷关(汉关)”,更后面的曹魏在西汉旧址东面五公里左右还是修建“函谷关(魏关)”。

不管是什么年代的“函谷关”落成,它还真的每一次都发挥出了自己极大的作用。

周王室依靠“函谷关①”阻挡各种戎和狄,成功让自己的政权延续了下去。

秦国依靠“函谷关②”一次又一次让关东联军折戟沉沙,才有了后来的横扫八荒六合。

西汉则是用“函谷关③”与山东腐朽势力隔绝,有更多的余力打文化战,再后来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跟匈奴一再决战。

曹魏期间的“函谷关④”不止是用来防备蜀汉,也阻挡了各种羌的袭扰。

这也就难怪修筑关隘的地点一直在变,关隘名字却被继承了下去了。

说到老子,原历史上的今年就是他西出的年份,只是不知道历史被智宵改变之后,老子还会不会西出?

至于《德道经》这一着作?智氏已经拿到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