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伯鲁已经不止一次听赵毋恤那样讲,每一次都是沉默应对。
赵氏在加大力度构建“晋阳”的防御圈,赵毋恤却是抽出一批人手到句注山的西北方向。
那一批到句注山西北方向的人,他们大多掌握着逐草而居的生活技能,其中还有一批跟了赵氏两百多年的白狄人。
如果历史没有被智宵改变,那一批白狄人就是赵氏立国之后的第一批边塞骑兵,随后又连续击败楼烦人与林胡人,不断扩充边塞骑兵的数量,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并非平地起高楼,乃是赵氏本身在事先就有足够的基础,边塞骑兵直至战国末期都还是赵国的主力兵团之一。
讲实话,赵伯鲁认定赵氏一旦面临灭亡,自己决不会逃走,会安排自己的子嗣带族人远窜,再回来操办赵毋恤与其他人的丧事,随后墓前当众自刎,彻底断了仇家的怨气,免得仇家继续追杀后裔,弄得赵氏从肉体上被灭族。
因为高层对局势有足够的判断的基础,赵氏当前集结了一支数量多达十六万的军队。
当然了,十六万军队里面的“士”和“徒”、“羡”总数占了不到六万,余下就是稍微接受过训练的男性与健妇。
赵氏再怎么样都曾经作为晋国的卿位家族,再落魄也不会缺了武器,编入编制手上一定会有一把正规的武器,不会像小家族起事那般连武器都配置不起。
赵毋恤学习智氏的方式,征召之后又整编,再让形成编制的部队一边训练一边劳动。用后面的说法,其实就是亦兵亦农的屯田兵团。
而智氏那么搞,主要是应对外部战事多发,水利工程以及对函谷关的修建不能停,再来就是需要增加兵源。
因此,一旦将智宵给逼急了,智氏再爆兵绝不止十七万,极可能一下子拉出三十万以上的大军。
理所当然的,数量上去之后,整体的质量肯定是会下降。
不过,与后来模仿的赵氏相比较,智氏拉出来的部队质量一定更好。
智宵在非必要下根本不会爆兵,影响工程倒是其次,对生产的打击则是会很致命。
毕竟,虽然都一样要吃饭,应征之后却停下了生产,凡是涉及到产出都是一加一减的数学题,不难算明白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