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国家都是因为内乱而衰弱或消亡。
曾经的卫国很强大,他们担当过中原第一强国的称号,便是在内乱中让赤狄看到机会,导致都城陷落迁徙到大河以南。
将都城从“沫(朝歌)”搬到“濮阳(帝丘)”是卫国从盛转衰的开端,就此以后卫国再也没有恢复曾经达到过的巅峰,有的只是不断持续衰弱,直至国祚灭亡的那一天。
卫国的衰亡是很多王朝的正常迹象,由强大走向衰弱,又在衰弱中最终亡了国祚。
个别一些国家比较特殊,她们从建国的那一刻起就不断在攀登,站到世界国家之林的巅峰之后不曾跌落,哪怕在进行内战期间也能够吊打周边列国,直至国家不复存在的那一天。
其中,最为公认的便是“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的汉王朝。
晋国也是一个直至灭亡前一刻都无比强大的国家之一,分裂之后的三个国家对比同一时间段的诸国仍旧显得极其强大,其中的一个甚至能随意吊打当时的周边列国。
智宵两次见证吴国、陈国、曹国、蔡国的消亡,没有看到晋国灭亡是因为提早被杀了。
卫国变成现如今这般,能够说纯粹是卫国君臣自找的。
看似名声极差的南子,私生活的不堪,其实不应该用来定义一生。
实际上,南子将卫国从灭亡边缘拉回来几次,一直以来也致力于发展卫国,不少良才便是她一手挖掘,奈何卫灵公死得不是时候呢。
智宵在距离“濮阳”十里之外扎营六天,第七天果然听到了南子的死讯。
卫国对外的说法是,身为一国夫人的南子属于寿终正寝,享年四十一岁。
以平均寿命才二十五岁的春秋时代而言,享年四十一岁其实不算低。
只不过,所谓的“平均寿命”是所有阶层平摊之后,春秋时代的贵族多得是活到八九十岁的人,超过百岁的寿星在春秋末期就有六七人。
任何年代都是那样,生活条件好,各种医疗有保障,寿命一定会更长;反之,睁开眼睛就要操劳,加上生活条件差,医疗没有任何保障,寿命怎么会长呢?
卫国庙堂说南子是寿终正寝绝对是一种掩盖,具体会是什么死法,智宵没有任何探查的欲望。
卫国夫人薨了?
智宵乃是晋国的卿大夫,继续待在“濮阳”周边,不会亲自前往吊唁,派人去则是难免。
只是,接下来会是卫国新君继位,导致智宵压根不想继续待在“濮阳”周边,派人去吊唁的同时,同一天营地被拆除,移动到了“濮阳”西侧的“平阳”地。
“孔丘携弟子吊唁卫?”智宵问道。
弥子瑕答道:“孔丘未曾离去,听闻得知卫国夫人薨逝,当场嚎啕大哭。丧礼当日,痛斥卫公子不为人子,未予卫国夫人哀荣。”
在后世的人眼中,孔丘与南子有很多不得不说的故事,起源就是南子得知孔丘带弟子游历卫国,期间给予了很好的礼遇。
而在当时,孔丘被从鲁国驱赶出来,并且三桓勒令孔丘不得返回路过,导致孔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因为三桓的关系,再加上孔丘的学说不被认可,失去鲁国大夫爵的孔丘,去哪都得不到招待,话虽然难听,但是跟丧家之犬真的没有区别。
极度落魄下的孔丘到卫国得到卫国夫人南子的热情款待,才会有弟子特别进行记录。
那些弟子之所以记载,出发点约是遮丑,表示仍旧有顶级权贵愿意用高规格来接待自己的老师?
然而,只要是涉及到男女,相关的记载总会失去真颜色,最后被涂上了黄色。
智宵问道:“卫公子未予陪葬物?”
弥子瑕苦笑说道:“草草埋葬便是成礼,确实不为人子。”
儒家的主张之一便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甚至在对待死人上面要比活人更加讲究。
这种主张并非孔丘首创,仅是延续周公旦的思想,只不过周公旦的这个思想只是《周礼》其中的一篇。
将“礼”作为学派核心思想的孔丘,要说延续周公旦的思想也行,说是原封不动照搬也可以,反正孔门的徒子徒孙只认孔丘,才不认可周公旦是祖师爷。
在“孝道”方面,真不是因为有儒家才出现,人伦的道理也不用儒家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