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弱国的悲哀

“为何致使难堪?”智申问道。

看来司马寅去找智申告状了?

智宵嗤笑一声,说道:“代君、中山国之主,命不久矣。”

智申先是眨了眨眼睛,想到了什么似得,愤怒地吼道:“赵氏尔敢!?”

为什么智申会在突然间发怒?因为智申相信智宵的判断,赵氏会选择代国之主和中山国之主在“晋阳”作客的时候动手,然后赵氏也邀请智宵前去“晋阳”作客了啊!

该说的预言,智宵多多少少透露一些给智申知道,会不会发生且待日后。

智申说了另外一些事情便离开了。

那些事情之中,包括智申已经通知赵氏,请赵鞅或赵毋恤回到“新田”城中,双方好走三书六礼的流程。

智宵说什么都不可能亲自去“晋阳”那边。

在今年,智宵与季嬴的婚礼必须举行。

所以,赵氏如果没有足够分量的人待在“新田”城内,三书六礼的程序就走不动了。

恰是因为赵氏没有足够分量的人在“新田”城内,智宵才有时间前往卫地。

目下,赵鞅在“晋阳”地,赵毋恤人在卫地。

如果赵鞅没有回到“新田”意愿的话,前往卫地的智宵正好办完事跟赵毋恤一同回到“新田”城中。

半个月后,智宵来到了卫地。

地方仍旧是那一片地方,山川河流没有出现变化,土地与人员的归属却是发生了转变。

智宵在“平阳”见到魏驹、韩庚、赵毋恤,三个人在事先已经得知智宵会过来,并且智宵路过“棘津”踏入卫地,他们不可能没有收到消息。

“宵携两‘旅’前来?”魏驹先问这个。

智宵本身的武力值不差,极可能是当世的单挑之王。

问题在于敌人一旦数量太多,智宵的体力总有被消耗完的那一刻,为了安全保障肯定要带上充足的战斗人员。

两个“旅”就是包括战车组成员在内的三千名武装,春秋之初的列国进行交战,强国能够出动的参战人员也就这么多,现下也有举国上下凑不出三千部队的袖珍型诸侯国。

智宵带着疑问看着魏驹,用眼神反问魏驹问那个做什么。

魏驹比较玩味地说道:“卫庭妥协,众民不甘。”

重复了很多次,春秋时代想有“民”的头衔并不容易,一般特指有大夫爵的贵族。

卫国为了保住国祚自愿被瓜分,但是当前时代之下,国君只是大家的首领,不存在什么“口含天宪”的权威。

一国之君可以割舍疆域,国家由多个贵族的封地组成,每一块封地都有属于它的主人,统治者放弃了那些土地,等同于土地的主人遭到抛弃。

卫地当前是个什么情况?真的不是卫国高层舍弃那些疆域,从土地到人口就属于胜利者,一国之君不愿意反抗,作为土地和人口实际上的主人,贵族怎么可能说交出土地或人口就交出去。

所以了,卫国从国家形势上放弃抵抗,各处的贵族却是仍旧在抵抗,只不过失去了中枢的统筹与调度,各个家族的抵抗属于各打各的。

智宵本来就清楚魏驹为什么会那样一问,直白地说道:“宵此次前来并非参与征战,仅接收魏氏、韩氏、赵氏应予之口众。”

智氏的三千作战人员是智宵的保镖,同时也是护送人口的队伍,凭什么在魏氏、韩氏和赵氏没有履行约定的前提下担任作战任务了?

“如此,乃是驹谬误了。”魏驹见智宵说得那么清楚,一句谬误就打算揭过。

智宵分别扫视了三人一眼,假装不解地问道:“卫人各自为战,你等无力克服?”

这话不伤人。

如果他们连各自为战的卫国贵族都搞不定,只能说这一代的晋国卿大夫真的能力不行。

换句话说,要是魏驹、韩庚或赵毋恤连那种困难都没有能力克服,不是无能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