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唯强者可予取予夺

宋国当前的思想负担极大。

他们在对曹国实施吞并,本就非常害怕姬姓诸侯追究,再看到晋国四处出击,能不担忧下一个遭到晋国入侵的国家会是宋国吗?

卫国就在宋国边上,一旦晋国灭掉卫国,宋国就跟晋国实际接壤,形势对宋国来说就将变得不一样了。

当前还没有人总结什么叫远交近攻,相似的概念绝对存在。

疆域一旦互相形成接壤,实际接壤的诸侯国必然会产生纠纷或摩擦。这种道理谁体悟不出来?

边上有一个强国,又有哪一个国家不会感到心惊胆颤呢?

宋国尝试从外交途径来化解卫国的灭国危机,他们的行动遭到魏氏、韩氏和赵氏的强势抵制,大有宋国再唧唧歪歪就要被一块收拾的趋势。

在这种现状下,宋国君臣很需要来自智氏的帮助,起码经由智氏向魏氏、韩氏、赵氏进行沟通,化解魏氏、韩氏、赵氏对宋国的怒意,进一步再让魏氏、韩氏、赵氏对宋国没有敌意。

智宵对宋国目前面临的危机大致清楚,只是绝对不会主动提起。

魏氏、韩氏和赵氏联合起来有可能灭掉宋国吗?想短时间内灭掉宋国有难度,一再侵袭掠夺则是能够办到。

赵氏已经与魏氏、韩氏一起在入侵卫国?这个已经是智氏可以容忍的极限。

如果魏氏、韩氏和赵氏再合作侵袭宋国,那么到底智氏是魏氏、韩氏的盟友,还是赵氏才是魏氏、韩氏的盟友啊?

最为重要的是什么?智氏无法接受实力相近的魏氏无休止进行扩张,从而某天魏氏的实力变得比智氏强大。

公子辰讲了不少铺垫的话题,绕来绕去提到宋国去年大丰收,各个家族的粮库堆得满满的。

去年宋国粮食大丰收了吗?智宵怎么没有听说过相关的消息。

“如此?不知众家可愿售粮?”智宵很确定宋国去年根本没有大丰收,不去纠结有没有丰收的事情,直接提出自己的诉求。

公子辰“哈哈”大笑几声,说道:“若是他人,便是丰收亦需考虑。晋卿提及,我(宋国)怎有拒绝的道理?”

宋人早就知道了一个事实,交情永远没有互相需要来得实在,双方建立利益需求才会使得关系得到稳固,想让人帮忙做什么事情,更是需要拿出足够的筹码。

现在,宋国不止需要智氏出面缓和与魏氏、韩氏、赵氏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宋国也需要一位强有力的保护者。

那么,宋国明知道智氏很缺粮的现状,主动来作为供粮的卖方,只要智氏想保证来自宋国的粮食渠道,怎么可能允许魏氏、韩氏、赵氏入侵宋国呢?

在接下来的两人谈话中,公子辰将售粮的价格主动降低,再提出想从智氏购买兵甲器械的请求。

有来有往才会让两个势力增加互相之间的依赖,决不能是那种单方面的只进不出,不是吗?

宋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比经济实力极强的齐国更懂贸易,提出向智氏购买兵甲器械,一来是保证贸易不要产生太高的逆差,再来就是智氏的甲胄和兵器确实再科技上领先了一代。

智宵需要先问清楚宋国需要多大量的甲胄和武器,精确到相关的种类,得到数据做主答应了下来。

当前时代已经不是百名甲士可以横行无忌的岁月,只是有优良的甲胄能够购买,财力允许的家族绝对不会错过。

智氏制造的甲胄已经不止一次得到证明,属于有价无市的产品。

拿正在爆发内战的齐国为例子,田氏、范氏和中行氏这个阵营在体量和兵力上最弱,他们却是在面对绝对兵力优势的国氏、高氏这个阵营胜多败少。

固然是因为国氏和高氏的一家之主死亡,使得两个家族因为失去旧有领导者而政令不同的窘境。

问题是什么?田氏、范氏和中行氏这个阵营每每用不到一万的兵力硬抗几倍于己的国氏、高氏,那些交战中装备了智氏甲胄和武器的部队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那证明了什么?只有智氏自己使用的话,外人会觉得智氏本来就很强大,看不出甲胄和武器起到多大的作用;田氏在齐国并非什么大家族,逃亡过去苟延残喘的范氏和中行氏实力十不存一,他们面对重新整合的国氏、高氏却利用装备优势一再以寡击众取胜。

公子辰请求从智氏这边采购三百套重甲,普通甲胄的数量为三千套。

仅仅是三百套重甲和三千套普通甲胄便是一大笔钱,等于第一年宋国卖给智氏的粮食被抹平了。

公子辰还请求从智氏购买三万战戈以及一百把剑,铁质箭镞二十万个。

那么一搞,宋国反倒在双方贸易中需要拿出大笔资金,被智宵要求折算成粮食与皮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