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氏、魏氏和韩氏谈妥,三方的家主在“新郑”郊外歃血为盟。
这一次结盟的场面弄得并不大,三位家主利用的是跟列国会盟时筑造的会盟台,使用的鼎也是同一个。
当前进行结盟会将事先的条款准备好,类似于签合同那般追求每一款条约的严谨度,互相之间的义务与责任写清楚。
如果没有写在结盟内容之内,哪怕互相结盟都没有义务白帮忙,会是另一次会商,再谈好相关付出与收获了。
结盟还需要分量足够的见证者,见证者也是担保人,有义务在某一方悖盟的时候,联合被悖盟者一同进行惩罚。
为智氏、魏氏和韩氏担当见证者的人是宋君栾。
宋国的爵位足够高,当前是唯一的公爵国,同时宋国在姬周体系内是客卿的身份,并非是周王室的臣子。
因为宋国的爵位够高,再来就是身份特别,他们一直在遭到针对,同时却是很合适担当和事佬。
在过去,宋国主动牵头让晋国和楚国举行过两次“弭兵会盟”活动,第一次“弭兵会盟”后的第四年,晋国和楚国又爆发大战,最大得到一场交战发生在鄢陵史称“鄢陵之战”;第二次“弭兵会盟”之后,晋国与楚国互相之间保持了长达四十年的和平,双方没有实际上发生交战,变成了让小弟上的代理人战争。
吴国就是晋国的小弟之一,他们独自打得楚国生活无法自理,世人认为是属于晋国的胜利。这一点让吴国很不服,后面才有夫差要挑战晋国霸权的坚定意志。
宋君栾事前并不在郑国,后来要担当智氏、魏氏、韩氏结盟见证人才从“商丘”赶了过来。
“智、魏、韩互盟,赵氏难再存也。”子罕显得忧心忡忡,继续往下说到:“如伯国再掀内战,谁制吴国、楚国?”
宋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一点,强大或弱小都依靠与他国结盟来加强自保的实力。
过去的两百多年中,宋国坚定地追随晋国的步伐,扭转了举世皆敌的恶劣窘境,国祚能够保住的同时,对外获得了不小的话语权。
事实上,没有晋国的话,宋国直接与楚国比邻,真的很难保住国祚。
楚国和宋国光是双方参战人数超过十五万的大战就发生了七八次之多,每一次都是宋国凭借“商丘”城大墙高死扛,等待晋国出兵解围才让楚军退去。
自赵氏在晋国掀起内战,范氏与中行氏在晋国除名,直接让天下的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动。
那一段时间,晋国有三年多未能有效制衡天下诸侯,陈国遭到了楚国的吞并,蔡国被迫举国迁徙,卫国内乱频发,齐国闹出了大动静,越国在灭国边缘来回晃悠,曹国干脆就给亡了。
宋国很需要晋国,并非单纯是武力上的保障,是那种从各方各面的需要。
晋国对外作战顺利,想卖战俘一般会委托宋国代为操作。
之前的六个卿位家族,每一个家族的“特产”也都是运到宋国,随之在宋地对外发售。
其余的中小家族,有点实力的家族一定在宋国有置办店铺。
为什么晋国的那些家族要那么干?因为宋国的地理位置极好,列国往来哪怕不是顺路,稍微拐一下也能进入宋国。
交通方面会让客流量增多,客流量一多生意就会好做,别说在运输困难的时代,能够节省运输时间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了。
上一次晋国内战结束之后,智氏、魏氏和韩氏相继撤了在宋国的产业,内战结束两年后才重新开办了起来。
话说,目前各国又没有收商税那么一回事,晋国各家族不到宋国卖货物,怎么会影响到宋国呢?
在晋国各家族没有运输货物到宋国贩卖的那两年,宋国的客流量减少了约三成,打从事实上就是影响到了宋国的各方各面。
外地人来到当地,他们总不是一直吃自己携带的食物,想买某些货物再顺手买另外一些东西,挺正常的吧?
减少三成客流量,代表着宋国减少了衣食住行方面的获利,肉眼看不见的影响力也在全面衰退。
宋君栾知道子罕的心思。
子罕看上去忧心忡忡,说不定内心里正在乐呵。
倒不是对晋国又将爆发内战幸灾乐祸,纯粹是子罕等党羽一再从郑国获利,自魏氏开始针对郑国之后,他们被迫退出了郑国。
子罕是个什么样的获利方式?并不是武力侵占属于郑国的城池,相反宋国在与郑国的交战中有几座城池沦陷,至今都还是敌占区。
那种获利方式就是,两国正在打生打死,私底下各个家族贩卖各种物资,不分敌我的那各种卖。
有问题吗?以当前的规则来说,国君都不能制止本国贵族那么干,相反还要提供各种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