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时候一旦上去了,基本上也就等于被架住,真的不是想退就能够退得下来。
其他诸侯国内部的家族怎么个相处方式比较不好说,存在多重的多种多变。
其他诸侯国的内部构造其实很简单,只是区分公族与寻常贵族,十个诸侯国里面有九个是公族在实力上占据绝对优势。
晋国内的家族不像其他诸侯国那么简单,区分公族和卿位家族、寻常贵族。
晋国之所以有卿位家族这种存在,主要是这些家族世代都有至少一个卿位,他们长期把持着国家中很重要的职位,获得各种便利来壮大自己的家族。
晋文公一朝设立卿位,本是用来奖赏在自己困难时期不离不弃的功臣,万般不能做的就是卿位跟军职形成挂钩,一旦这样搞注定要形成尾大不掉的趋势。
然而,一代人只做自己能够想到且想做的事情,没有一种制度能够适应于所有时代,不是吗?
晋文公设立卿位并且与军职挂钩,使得晋国成功获取霸权,整个国家的武力也被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春秋中后期仅是少量时间失去霸权,其余时期都稳稳坐在霸主的宝座上面。
晋国的卿位家族在大多数时间里是作为正面且有益于国的存在,真正成为祸害其实是到范鞅就任正卿之后了。
而卿位家族不顾国家就是斗,开启这种模式的人却是赵鞅。
当然了,不能够怪赵鞅那么做,赵氏在范鞅在世时确实是被欺负得太惨了。
又或者说,范鞅过于贪婪,能够贪一点是一点,尤其过于荤腥不忌,打破了卿位家族之间的默契。
所以,不是赵鞅为了斗赢范氏不顾国家,其实是范鞅太贪只顾范氏而不顾国家利益。
范鞅最被诟病的其实是一件跟贪婪有关的事情。当时的晋国休养生息四十年,范鞅就任正卿,认为应该再一次南下讨伐楚国,召集了一大帮小弟,结果勒索鲁国失败,导致鲁国私自撤军。
鲁国的很多人都是喷子,没有什么事都爱站在道德制高点点评天下,一旦能够抓住某人的把柄更是喷得更起劲了。
范鞅向鲁国索贿未能成功,鲁国满世界喷范鞅执政下的晋国多么多么的不堪,成功地让其余参加会盟准备征讨楚国的诸侯国也跟着撤军了。
小弟们跑了个七七八八,晋国诸位卿大夫也陷入争吵,打肯定是无法接着打,联军人多势众又浩浩荡荡南下,结果因为范鞅的贪婪,大军灰溜溜解散,整个春秋阶段属于唯一的一次了。
在晋军撤军不久之后,吴国与楚国发生大战,吴君阖闾任命伍子胥为主将,孙武为副将。
伍子胥与孙武这一对组合开始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以不占优势的兵力面对人多势众的楚军五战五胜,并且最终攻破了楚国都城。这也是楚国的都城首次被敌军攻破并且实施占领,以规则来论的话,楚国的宗庙被吴军控制,算是已经亡国了。
随后,秦国出兵救援楚国,夺回了没有人把守的“郢”都,楚国在秦国的帮助下得以成功复国。
极强一时的范氏因为范鞅过世,范吉射依照卿位排序获得一个位置,碍于丢失了一些权柄被掌握更多权柄的赵鞅反攻倒算。
看上去无比强大的楚国五战连输,乃至于连自己的都城都保不住,一下子从两“超”的地位跌落,成了一个明明还有很强实力却连小国都敢欺负的国家。
哪个小国敢欺负楚国?就是一样位处南方的胡国。
这个胡国举国上下不知道有没有超过三万人,他们看到楚国连战连败就给吴军当带路党,甚至派军亲自上阵与楚军交战。
打就打吧?偏偏胡国的人嘴巴很臭,后面遭到楚国的清算,没有在沦陷前事先逃走的胡国权贵被杀了个干干净净。
虎落平阳被犬欺。
落架凤凰不如鸡。
有太多谚语来述说强大一方落难会得到什么遭遇,每一个谚语都有它的背景故事。
智氏怕被魏氏、赵氏和韩氏围攻吗?那是肯定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