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多事之秋啊!

智氏趁秦国与义渠爆发大战出兵攻打,会不会失了道义呢?

这里需要追溯一下历史。

历史上晋国为了维护天下共主,用了“尽徒羡,悉余夫,竭赋役”的方式,南下与楚军展开激战,同年秦国与白翟、赤狄结盟进犯晋国,几乎屠光了魏氏在西边封地里面的黎庶。

什么叫“尽徒羡,悉余夫,竭赋役”呢?意思就是全国全力的动员,不是这样也不会被秦国和白翟、赤狄偷袭,甚至大半个晋国西部遭到重创。

所有诸侯国中第一个跟异邦结盟的诸侯国叫秦国,在整个春秋战国阶段是唯一一个跟异邦结盟的诸侯国,同时秦国也就是第一个对普通黎庶展开血腥屠杀的诸侯国。

秦国做了初一,能怪智氏干了十五吗?

要说影响的话,秦国勾结异邦趁着晋国南下与楚国大战进行偷袭,其实才是最为恶劣。

毕竟,楚庄王是在挑战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要颠覆的是整个诸夏文明的秩序。

楚国自干出“问鼎轻重”这一件事情之后,他们就自绝于诸夏体系之外,后来跟晋国进行第二次“弭兵大会”才选择放弃挑战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某种意义上算是回归诸夏文明体系。

所以,在这种文明争霸战中,以楚国的放弃让晋国获得到了胜利,只是楚国与包括晋国在内的各诸侯国纷争仍旧不断,变成同体系内的争斗罢了。

秦国倒是没有说过自己成了一个文明,事实却是秦国在秦穆公之后一再胡化,不止民俗风情上面有别于其余诸侯国,连思想观念也一度趋于戎狄,还是到了秦献公那一代想重新东出才渐渐恢复诸夏文明体系的。

现在的秦国就是一个半诸夏半胡化的国度,要不是仍旧承认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该朝贡的时候也去朝贡,差点就让其余诸侯国认为秦国像楚国那样自立门户了。

智宵对付齐国、郑国、宋国、卫国等等国家还要收着点,不是害怕打不过,主要是维持风评。

换成秦国?讲实话,以晋国跟秦国的恩怨纠葛,再加上秦国自主胡化,用什么手段都不会遭到其余诸侯国诟病。

这就好比如,吴国用了什么手段,大家只会“噢?”的一声就完事,丝毫不会觉得有什么好奇怪。

智宵要趁着秦国与义渠交战去攻打,本身晋人就不需要跟秦人客气,再来也牵扯不到颠覆文明秩序的高度,要说产生什么后续影响,大概就是破坏一致对外的默契了。

春播之后,智宵下达了征召命令,分别在秦地征召一个“师”和其它多区域征召一个“师”,合计战车两百乘,战斗人员一万五千名。

当然了,西进的人数绝不止一万五千人。

得到征召的人,大夫有自己的随扈,到了“士”、“徒”阶层则有随从,身份越高带的非战斗人员就越多,即便是“徒”也要携带在非战时伺候自己的仆从。

那些非战斗人员并不会实际参战,伺候自己的主人是平时的工作,同时承担主人的一应后勤保障。

因为当代只记录参战人员的数量,各项文牍里面说出兵多少,一定就是出兵多少,没有将其余随行人员计算进去,同时还没有“号称”这种操作,对外宣称出兵多少就是那个数量,绝无弄虚作假的事情。

智宵没有想过去统计随行的非战斗人员,哪怕是统计也没什么用处。

以当代的观念,能够武装参战是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得到征召的人非但不会推三堵四,或买通人冒名顶替,相反会非常积极地应征入伍。

因为参战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同时纳赋可以抵消交税,有资格参战的人会主动维护这一项既有秩序,有人想要弄虚作假要先过万千双眼睛盯着的那一关。

参军入伍不止是责任,其实也是很多人想要而不得的特权,他们非但会严格要求自己,也不允许有人来破坏这一套规则,非战斗人员想参战,自家主人也绝对不会允许的。

所以,智宵关注非在编的随行人员做什么,甚至都不用特别去关注军队的后勤保障,有困难参战人员会自主集思广益去解决掉。

他们在出现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采取的方式是找当地贵族购买,通常还能买得到!

因为这种特点,到了战国时代有新的补给方式,军队出征甚至非必要都不用从后方调集军粮,直接找当地的商贾采买,一旦双方达成协议,怎么筹集粮食成了商贾的问题。

商贾贩售给大军粮食?

他们的母国正在遭遇入侵,怎么就愿意卖粮食给侵略方?

人们认为又不是自己第一个这么干,没有丝毫的心理负担,到后面觉得习以为常,变成了自然而然。

那是个什么情况?属于商人无国界了。

类似的情况不止发生在诸夏大地,其它文明都会发生过同样的事情,一群持有大批粮食的商贾决定一场事关国运的战争,着实不算过于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