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战略上的抉择

范蠡笑着说道:“当今之世,何有诸侯敢于应战十七万大军。”

其实不是没有诸侯敢跟十多万的敌军交战,吴国就不止一次跟动员了十五万大军以上的楚国交锋,败了一次就接着打下一次,前前后后打了两百多年;宋国在成为晋国的跟班之前,一样面对十五万以上的楚军打了好几次,好几次惨到楚军攻到“商丘”城下,硬生生挺住挨了过来。

问题在于楚国出动十五万大军,里面半数以上是从南方抓的野人,剩下的一半是地方贵族凑出来的农夫,剩下的才是正经的部曲。

什么是“部曲”呢?他们就是贵族的私军,属于有正经训练过的兵源。

因为建立汉国的刘邦自认为楚人,尽管是“汉承秦制”的关系,楚国文化也留存下来,间接又影响到了后面的朝代,贵族拥有“部曲”的这种习俗也被保留了下去。

现在,智宵面临着两种抉择,到底是激烈一些逼迫秦国应战,或是缓一手将桥头堡建立起来。

“这一次进行举族动员,爆发出来的问题并不少啊!”

“秦国采取了极致的隐忍,导致内部群涌滔滔,爆发出来的能量绝对超乎想象。”

“动员出现的问题不少,秦国内部矛盾激发,我该怎么选?”

智宵将自己的烦恼讲了出来,希望可以得到有用的意见。

按照顺序应该是辅果先开口。

辅果沉吟了一小会,问道:“可能一战而灭秦?”

智宵就实说道:“便是攻破秦都,类如楚国之劫。”

楚国的“郢”都被吴军攻破并占领,倒是让楚国的内部矛盾消失,上下一心反抗吴国的入侵,逼迫吴军撤离“郢”都,并且吴军一退再退,退到了“郢”都千里之外的大别山才重新站稳阵脚。

遭遇那一大劫的楚国,本来有矛盾的高层痛得太深,少有的进入精诚团结的阶段,倒是让楚国祛除了不少弊病,迎来了新一轮的中兴阶段。

范蠡在辅果与智宵对答完,说道:“臣以为或当退兵?”

智宵能懂范蠡什么意思。

秦国不是外部压迫导致内部矛盾爆发了吗?这个时候智氏退却,秦人的怒火无法发泄到智氏身上,必然是要在内部爆发了。

先后有人讲出自己的见解,多数认为暂时缓一手是最佳的选择。

智宵心想:“也好?先退一波,等秦国自己乱起来,在再次进军?下一次进军,或许能将秦国打成一个游牧联盟?”

那一天绝对不会太远,或许就在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