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就是先进行试探性进攻。
排除掉突然间的遭遇,或是有预谋的伏击,要不然每一场战争都是需要一个试探的过程。
在这个试探的过程中,搞清楚敌方的部署只是基础,再进一步让敌方的兵力按照自己需要进行调动才是主要目标。
晋国卿大夫的会议很短暂。
刚刚开完一次会议的赵鞅赶场似得,前去诸侯的聚会场地那边,再一次主持另一场会议。
晋国元戎的权柄为什么那么重?坐在这个位置上,无论有没有出征都有权过问国战的缴获分配;在出征的状态之下,元戎有权利接管同一阵营的诸侯军队指挥权。
前辈用拳头打出了一套规则,只要一同出征就必须服从晋国元戎的指挥?这个就是赵鞅跟卿大夫开完会,马上又去跟众诸侯开会的原因。
跟众诸侯开完会的赵鞅转陀螺似得赶回。
事先就知道怎么回事的众卿大夫当然在等赵鞅回来。
“诸事已毕。”赵鞅说得是众诸侯那边没有闹出什么幺蛾子,利索地将本国军队的指挥权交了出来。
他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规则不一样了。
在春秋早期,参与会盟的诸侯会无条件服从盟主的安排,作战过程中损失惨重也只会怪本国军队战力不行。
到了春秋中期,各诸侯虽然会交出军队的指挥权,诸侯本人却是会选择实际参战,本国军队的指挥权虽然交了出去,源于诸侯亲自参战的关系,盟主下达了什么军令,会不会执行军令需要经过诸侯认可这一关。
进入到春秋晚期阶段,盟主接管众诸侯的军队,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思想建设,属于名义上的玩意。
因此,赵鞅跟众诸侯开会就一个收获,仅仅得到了众诸侯口头上的支持。
联军并没有第一时间对山区大举发起进攻,晋军广派斥候侦查,其余列国的军队也在做相同的事情,战争从狄人那边寻找诸夏阵营联军的斥候作为开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智宵明明早就派人侦查,为什么不将情报拿出来共享呢?因为当代讲究的是“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你的可能变成我的,我的绝不希望变成你的”这么一套规则。
也就是,哪怕作为一国之君都无法无条件让治下贵族做贡献,任何获得和给予都讲究一个代价上面的付出。
智氏只是参与这一战的家族之一。
智宵的职衔也只是下军将。
如果换成智宵是元戎,全权为战事负责,掌握什么情报反而需要拿出来进行共享了。
在智申或智宵不是元戎的基础上,按照时代的规则来做事,没有任何人有理由指责。
相反,智申和智宵不是全权负责人,过于尽力尽责到无私的程度,遭到所有贵族的排斥属于必然。
道理太过简单了,贵族的想法是:你怎么就那么多事,破坏规则好玩吗?还是想用自己的大公无私,指责他人的无能。那么牛逼,怎么不散尽家财啊!
同时,那样做的智申或智宵也不会得到赵鞅的感谢,极可能还要被赵鞅认为是在夺权。
很操蛋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