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要引领潮流了

吴军的披犀之士,他们身上的负担一样不轻,哪怕没有历经多么激烈的作战,不得停歇的状态下,再加上临阵增添的紧张感,肯定也是陷入疲惫的状态。

因此,晋军与吴军交战时间超过两刻钟之后,魏驹和伍子胥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他们将其余没有披甲的方阵调开,不使轻步兵方阵去硬撼披甲之士,想要利用披甲之士进行突破。

双方指挥作战的将领都是一样的心思,演变成不得不拿披甲之士去阻止对方,结果就是两边的披甲之士进入到开战以来最为激烈的交锋时刻。

同样是身穿厚甲,并且还不止一层甲,其实还是存在不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是说哪一方甲胄更好上面的区别,存在不同的是晋军这边耐力上更胜一筹。

伍子胥就看到智氏的黑甲和魏氏的重步兵仍旧采取主动,需要变阵的时刻看不到太多的拖沓,反观己方的重步兵方阵行动变得迟缓了。

“智氏黑甲精锐不提,魏氏竟有如此之多甲士!”伍子胥并非不知道魏氏专注重步兵五六十年,纳闷的是吴国举国之力就弄出两千多,魏氏一个家族竟然也有那么多。

尽管现在不是多想的时候,伍子胥还是不由赞叹晋国卿位家族的实力,仅以一个家族就胜过一个诸侯国。

那一点并不奇怪。

吴僚之前的吴国被困在东南一隅,到了吴僚执政后期才得到机会进行扩张,又在吴阖闾领导下解决了楚国的麻烦,近二三十年在吴国旧有疆域上将版图翻了差不多两倍。

在吴国成功扩张之前,吴国总人口也就五六十万,全国疆域面积跟晋国卿位家族最弱的那一家差不多,开发程度还没有晋国卿位家族最弱的那一家高。

吴国在吴阖闾和进入吴夫差时代,组建出了一支两千数量的重步兵,其实从这一点就胜过了大多数的诸侯国,其中包括了楚国。

不是说楚国举国上下没有两千身披重甲的士兵,主要是楚君凑不出那种数量用于国战。

有,可是无法拿出来用。

有,并且能够拿出来用。

能是一回事吗?

动辄千年时长左右国祚的诸侯国不少,他们的国祚保存下来,不代表真有自保的能力。

拿前1043年得到分封的鲁国来说,到前492年这一时间段,国祚已经延续了五百五十一年,可是要让鲁国凑一千名甲士就属于办不到。

鲁国办不到并非有那种数量的甲士却无法使用,真的就是没有那么多重甲,更没有合格的士兵。

所以,不管晋国与吴国这一次进行“约定之战”的结果怎么样,仅是吴国出动两千身披重甲的士兵,吴国就是展示了自己的肌肉,能够震慑到绝大多数诸侯国。

本就有清醒认知的诸侯,他们想的是无论这一战谁胜谁负,以后都不要得罪吴国。

类似于齐国和宋国,他们的君臣则是产生了很大的紧迫感。

“无甲之兵难以抵挡披甲之士,我(齐国)亦需大肆谋求披甲重卒啊。”齐君杵臼一副忧心忡忡的表情,与其是在说给众臣听,不如说懊恼自己的建军思路好像出现了重大错误。

齐国从齐灵公(前581年~前554年在位)那一代开始追求“技击之士”这一类型的建设。

所谓“技击之士”在齐国的发展有分阶段,一开始只是齐灵公喜欢收集奇人异士,可能是被这些奇人异士给忽悠到,认为奇人异士能够在国战上发挥强大战力。

而齐灵公时代的奇人异士是什么?他们其实就是无法继承家业的群体,也就是某家族的次子、三子、等等子嗣,因为出身的关系有接受过教育,可能还真的有不少能人。

在齐灵公阶段收集的奇人异士,其实真给齐国做了不少贡献,否则发展“技击之士”也不会成为齐国的国策之一。

从齐灵公之后,一直到齐君杵臼这一代,因为时间的流逝,社会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不同。

齐灵公和齐庄公重视“技击之士”的因素下,再加上齐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城池或是乡间的“游侠”也成了“技击之士”的一员。

春秋时代的“游侠”并不是什么“侠”,他们是一群无法获得遗产,只能依靠自己奋斗的群体,大多选择以“街霸”当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