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古往今来

要不然的话,齐国明明是霸主,经济实力也一直是诸夏大地列国的前三,从未掉下过前三经济强国的位置,为什么看上去越变越弱了呢。

晋国不一样,哪怕有几个卿位家族独断专权,起码还是一直有新的贵族产生,要命的是这些新贵族一定会成为某个卿位家族的附庸。

可是,普通人真的不会看那么远或者想太多,他们只是想要成为新的贵族,明确知道努力就能够成为新的贵族,奋斗的动力肯定强劲。

智宵现在看到的大多数士兵来说,他们奋斗的动力就是从“羡”转为为“徒”,“徒”想要立功成为“士”,“士”想积累功劳变成“大夫”,有目标就有奋斗的冲劲,精神层次和面貌远比列国那些人看上去更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拿智宵自己来当例子,老智家明明已经是诸夏大地上纸面数据看去最强大的家族,到了智宵这种程度,日后会成为诸夏大地第一家族的领袖,没有奋斗目标为前提,要么是只有保住基业的想法,不然就是变成贪图享乐的人或拥有得过且过的心态。

应征纳赋的这一批人,“大夫”需要自行武装,并且被严格规定带来多少“徒”,包括人数或武装不合格,会有一道“记过”的程序。

那个“记过”是用来干什么的?俗话说事不过三,一旦“记过”的次数累加到三次,犯错的“大夫”就要面对失去封地或被撸掉爵位的处罚了。

而在晋国的相关制度中,犯错者不是只“记过”那么简单,会强令纳赋的贵族补上携带纳赋的“徒”的数量,携带武器不合格也需要在限定时间内赶紧完成更换。

智宵亲自过来的作用就是展现存在感,威慑有“人情关系”那么回事。

什么人情关系?

晋军的军制里面会有“侯奄”来作为“总监”负责监督,再由担任“司戈盾”、“司弓矢”、“贰车”等职位的人去负责查装备状况,更有“司兵”来负责检验纳赋人员的素质。

因为担任职位的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再好的制度都能被玩坏。

要是某人跟侯奄的交情非常好,双方因为交情而走关系,什么以好充坏,或是干脆玩纸面存在数据,有再多的规定又有什么用嘛!

到时候,全军首领看纸面数据,一应数据显示皆为良好或达标,实际上前来纳赋的贵族武器装备很烂,带来的人上面弄虚作假,等待首领掌握的是假数据,以为这个假数据是真实的,错误判断敌我双方的优劣,显现出来的恶果会有多大?

在一些王朝,很多烂事属于潜规则的一部分,上上下下玩的就是弄虚作假来欺上瞒下。

在春秋时期这种事情也存在,只不过需要瞒骗的不止是皇帝,还包括家族的高层。

当今的贵族可不是什么“打工仔”,他们远比一国之君更加在乎真实数据,原因是打了败仗损失的可是自家的实力,并非单纯事关国家。

“应征‘大夫’十七位,携带之‘士’、‘徒’合计两千二百。”

“我家之‘大夫’为二十五位,‘士’两千五百,‘徒’一万二千,余下为‘羡’。”

按照晋军的编制,一个‘两’有一名“士”,一个两为六名“士”,一个“卒”便是二十五名“士”,一个“旅”增加到一百二十五名“士”,一个师一共拥有六百二十五名“士”,一个满编的“军”则是三千一百二十五名“士”。

这些“士”就是下层军官或中下层军官,“士”又分为“下士”、“中士”、“上士”三个等级。他们分别是“伍长”、“两司马”、“卒长”的在任人选。

从“旅”这个军事单位便是由“大夫”来担任主官,“旅”的主官称为“旅帅”,由“下大夫”担任;一个“师”的主官称为“帅”,由“中大夫”来担任;一个“军”得到主官称为“卿”,也就是没有上大夫,由“卿”来担任。

因此,上大夫都能够称为“卿”,可是同样都是“卿”,晋国的“卿”又分出等级,其余列国则是一律为卿大夫不再区分出明确的等级。

在列国只用家族实力去区别同样为“卿”之下,谁的实力强就是谁的地位高。

在晋国则是以中、上、下、新的“将”或“军佐”的“衔”来分国家公职程序上的地位高低。

智宵一圈视察下来,主要是看自行武装那些人的军备情况。

因为“羡”是半兵半农的关系,武器装备和辎重由家族承担,使用什么武装以及辎重供应,看的是老智家能够提供到哪种层次。

恰恰因为是那样,在老智家的部队里面,由家族承担列装的“羡”这一阶级,他们的装备反而比“大夫”、“士”、“徒”要更为精良。

“大夫”、“士”和“徒”肯定会羡慕,至于说什么心里平不平衡的想法,“羡”只是暂时持有那些武器装备,战事结束就要重新上交入库,损坏或丢失更是要赔的!

别看“羡”拿的武器比较好,他们要是跟自行武装再前来纳赋的另一部分晋人作战,赢的一方绝对不是“羡”,原因是素质比不过。

正儿八经能够常规纳赋的群体,他们基本不参与劳动,不是在学习怎么统兵,便是在学习怎么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