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宵光在“汾中”、“少翟”和“潞氏”视察就耗费了三个月多,等待抵达河西已经是冬季时分了。
因为战略上面和思维模式的转换,智宵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视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否则三个月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哪可能做什么太精细的事情。
既然智氏都打算灭掉秦国,再在那边进行经营,类似于“汾中”、“少翟”、“潞氏”必然会成为外围的地盘。
说不定某天智氏就会失去这些地方,哪怕不失去也要耗费极大的力量去固守,以情况而论肯定不划算。
只要将秦国灭掉,再将函谷关修建起来,智氏就能保证不被消灭。
这样一来,智宵不止会慢慢将人口与一应设施转到西边,新的生产基地也只会设置在靠西的位置。
那么,智宵现在应该做的事情,变成了关注河西以及周边有什么矿产,农业的发展也必须进行重视起来。
他们来到河西的时候,大地已经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雪。
“此为‘梁’地,今后便是我家极重之地。”智宵站在城墙之上,眺望着周围的景色。
这个“梁”地在大河的西岸,北边是一座又一座群山,南边则是非常开阔的平原,东边便是大河,西边是梁山山脉。
智宵选定“梁”来作为接下来主要开发的区域,原因便是该地得到地理位置多少算易守难攻,最为重要的是周边不缺矿产,还有南面的平原可以开荒。
“此地极佳,理应重视。”程朔考虑的是攻打秦国期间,该地能够成为一个物资供应地。
在“梁”的西面还有几座属于智氏的城邑,它们分别叫“新里”、“彭衙”、“汪”、“邧”,基本都是小城,城内居住人口最多也就五千余,包含行政区下的村庄最多两万余。
而“梁”地跟“辅氏”相连,过了大河到东岸便是“智”地。
如果智氏有能力修建一条跨河大桥,连接大河的西岸和东岸,一切就将完美。
然而,智氏没有在大河三峡附近修建跨河大桥的能力。
不是说智氏的人力物力不够,完全是没有那个技术。
智宵根本不懂设计桥梁,拿不出修建跨河大桥的方案,智氏有再多的人力物力又怎么样,无法修就是修不起来。
非常要命的是,当代所有诸侯国都没有那种人才,搞得智宵想聘任或绑架都找不到相关的人物。
有人会说了,以船为基搭建浮桥,或是弄铁索来支撑搞铁索桥。那是以为弄这两种桥梁太简单,没有考虑到其它方方面面。
比如说以船为基搭建浮桥,是不是应该搞明白大河的汛期,弄清楚想要建造桥梁河面的水流流速。
搞铁索桥的模式,两岸是不是要有支撑点,怎么去建设靠谱的地基,该地的土壤情况允不允许之类。
智宵要的是可以长久使用的跨河大桥,不是只在短期内进行使用,真要那么简单的话,不至于到现代修建桥梁都要各种勘探和严谨的设计了。
拿修建浮桥来说,搭是能够搭得起来,随后遭遇汛期被摧垮,汛期每年都会来一次,智氏要耗费多少人力和资源去维持?
所以,没有靠谱的方案之前,在大河三峡附近修建长期可以使用跨河大桥属于想都别想。这一点不止春秋时代办不到,到了战国、秦、汉、隋、唐、元、明、清一样没有办到,可以想象修建跨河大桥的难度之高。